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搜 索
【改革·印記】誰讓我們的餐桌多了條魚
2017-10-06 20:29:19 來源:觀察者網  作者:竇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誰說『家魚不可能在中國繁殖成功』?

  政策的落實離不開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則是我們現在『吃魚吃到膩』的堅強保障。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水產養殖人突破了一項又一項技術,讓西北邊陲的農村也能告別『吃魚難』。

  以『四大家魚』為例,青草鰱?現在幾乎隨便走進一家飯館都可以點到,但在1957年以前,要在水產市場買到四大家魚談何容易?這巨大變化離不開一系列學者的汗水和智慧,譚玉鈞、鍾麟、劉筠……當廣大吃貨們在盡情享用清蒸魚、水煮魚、豆花魚、糖醋魚、燒烤魚的時候,不妨也看看這串名字和他們背後的故事。

  當時四大家魚的養殖技術也有,但仍基本延續唐朝的傳統——從自然江河裡捕捉幼魚,再實行人工養殖。千百年來,我國淡水養殖的?、鰱、青、草、鯪等主要養殖魚類的魚苗都是從長江、西江等河川裝撈的,漁農必須到魚苗產地購買。他們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購回魚苗的成活率還很低。如果能夠把池養的家魚用人工方法繁殖魚苗,那麼,魚苗問題就徹底解決了。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1957年,譚玉鈞受命負責江蘇和浙江的家魚繁殖,當時日本專家斷言『家魚不可能在中國繁殖成功』。譚玉鈞不信這個邪,在實踐中提出了一條與英國專家不同的技術路線,最終在1960年解決了鰱魚、?魚的人工養殖問題。

  四大家魚人工養殖之父—魚類生理生態學家鍾麟

  鍾麟則早在1953就系統地投入家魚人工繁殖研究。1958年6月3日,他成功地使池養鰱、?在池中自然繁殖,獲得了3萬多尾體質健壯的魚苗,從此結束了淡水養殖魚苗世代依賴江中裝撈的歷史,開創淡水養魚歷史的新紀元。作為我國『四大家魚』人工繁殖的先驅,鍾麟的成果世界領先,1965年獲國家發明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享有『家魚人工繁殖之父』美稱。

  此後,鍾麟又與科技人員,相繼突破了草、鯪、?、青等魚類人工繁殖關,使我國淡水魚類全人工繁殖技術及其理論一直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劉筠是也是我國著名的魚類繁殖和育種專家、中國水產學會原副理事長,他被業界稱為『魚聖』、『魚院士』。他用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在理論上建立了系統的中國主要養殖魚類(四大家魚為主體)、中華鱉(甲魚)和食用蛙類的繁殖生理學,實踐上研制了養殖魚類和水生經濟動物人工繁殖和育種的技術體系;率先應用細胞工程和有性雜交相結合的綜合技術,在國內外建立了第一個遺傳性狀穩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體魚類種群,成功地培育出優質的三倍體鯽魚和三倍體鯉魚。

  『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在我國水產養殖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徹底結束了千百年來我國『家魚』養殖業的魚苗依賴江河捕撈的歷史,擺脫了自古養魚『靠天吃飯』的狀態。1988年,全國淡水養殖產量達到390萬噸,居世界第一。這是淡水養魚史上的一個根本轉折點。

  初中生物課本配圖:主要淡水魚的混合放養

  非洲鯽魚(羅非魚)的成功引種和養殖也是一個范例。早在1978年7月,長江水產研究所率先引進22尾尼羅羅非魚,開展了一系列的試養和研究工作,隨後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珠江水產研究所和國內有關科研教學機構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推廣工作,使羅非魚養殖迅速在全國普及。近年來,我國羅非魚養殖產量已居世界首位,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珍貴的鱘魚的養殖技術也是上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的,當時只是成功獲得了人工繁育的魚苗,直到90年代纔突破了鱘魚苗種全人工繁育、多模式養殖、產品深加工等一系列技術難題,使我國成為世界矚目的鱘魚研究和養殖大國。2008年,我國的養殖鱘魚產量達到2.14萬噸,佔世界的83.3%。

  『桃花流水鱖魚肥』,鱖魚池塘人工養殖試驗同樣始於50年代。1958年就有不少地區捕來天然魚苗進行試養,試驗顯示鱖魚可以在小水體裡養殖。70年代江蘇、浙江、湖北等省在鱖魚的人工繁殖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使人工養殖得到推廣和發展。至80年代末,從人工繁殖、苗種培育至商品魚飼養的全人工養殖工藝技術已基本得到完善。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改革·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