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輕軌安全運行背後的『大國工匠』
輕軌列車,這麼大的塊頭,如何『爬坡上坎』、做S狀花樣穿行?真的能這麼舉重若輕?
當然不是,重慶的輕軌交通每天安全運送成千上萬旅客的背後,離不開一線工人的辛勤付出。
道岔工張傑,便是這其中的一員。

△道岔工張傑
深夜11點,當城市准備入眠的時候,張傑帶著他的團隊要准備出發乾一件大事。

他們即將面對的,是重慶軌道交通系統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單軌道岔。100個進口電機即將退休,取而代之是張傑團隊研制的國產電機。
更換完成後,所有道岔的鎖定系統都將換上一顆『中國心』。

因為不能耽誤早班列車,切斷軌道上的1500伏高壓電的時間只有三個小時,雷打不動。他們必須在這之內完成任務,不然明天又得重頭再來。
好不容易新電機裝好了,然而道岔卻一絲不動。難道是這臺國產電機和進口道岔系統發生了排異反應?

排查後,原來是線路故障。終於,大家聽到了熟悉的道岔轉動的聲音。

張:沒得問題了!
記:現在心情?
張:回去我們會自己跳起來,高興一下。
為了這一次國產技術的突破,張傑團隊大半年以來進行了200萬次的線下實驗。僅這一項就為國家節約600萬元,設備壽命還提昇了一倍。至此,張傑大師工作室的單軌道岔技改項目累計為21項。
張傑大師技能工作室,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單軌道岔大師工作室。
可是早在2005年,重慶准備引進全套日本技術,修建全國第一條城市輕軌的時候,當年的張傑連輕軌長啥樣都不知道。
『從圖紙都不能看懂到一步步了解,很困難,花了很多精力,』張傑說。
正是因為什麼都不懂,當年外方隨便拿出一個小部件,就會賣出天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我們要換一個日本安全離合器,我覺得最多不過幾千元,但是賣我們接近10萬。』張傑說,『這個我就知道了,這是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