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21日電(記者劉利影)笑眼盈盈親和力十足,能夠准確地說出班組裡所有徒弟的生肖,29年來只做一件事但從未喊過枯燥厭倦。她就是同仁堂制藥廠『安牛班』班長郭鳳華。
郭鳳華是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亦莊分廠傳統工藝展示線安牛班班長,自1988年進入同仁堂工作,至今已近30個年頭。從最初的普通制藥工人,到現在的優秀非遺傳承人,從最初一心一意搓好每一顆藥丸,到現在肩負著將老字號手工絕活傳承下去的重任,一路走來的郭鳳華,靠的是用心、耐心和恆心,以及專屬於中華傳統老字號從業者的『匠心』。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工匠郭鳳華的成績來自於勤奮、用心和堅持。

郭鳳華在同仁堂制藥廠亦莊分廠生產車間外講解安宮牛黃丸制作步驟。中國青年網記者劉利影攝

郭鳳華在同仁堂制藥廠亦莊分廠生產車間外講解安宮牛黃丸制作步驟。中國青年網記者劉利影攝
祖孫三代,匠心傳承
1988年,17歲的郭鳳華進入同仁堂工作,成為一名從事手工制藥的工人。
高中未畢業的她進入同仁堂工作並不是偶然,祖父解放前就在同仁堂工作,父親在上個世紀50年代進入同仁堂,成為一名技術工人,自小家中就有濃郁的『同仁堂』文化氛圍。父親常給郭鳳華講同仁堂人愛崗誠信、視產品質量為生命的故事,講發生在工廠的小趣事、師徒情。父輩的熏陶,促成了祖孫三代與同仁堂的不解之緣。
在郭鳳華小時候,父親帶徒弟會有正規的拜師會,至今她仍然清晰地記得父親向她展示拜師會照片的情形,父親戴著大紅花,很是榮耀。
正是這種匠心文化的傳遞和耳濡目染,讓郭鳳華非常向往去同仁堂工作。
17歲時郭鳳華如願進入同仁堂,上班前父親教導她,同仁堂對自家有恩,要努力工作別偷懶。父親對郭鳳華的影響非常大,回憶起過去,諸多情緒湧上心頭,她的眼裡頓時蓄滿了淚水,『哪個墳頭都沒有累死的』,這句父親用來督促自己的白話她一直記到今天,『父親告訴我,要好好工作,爭光談不上,但一定不要給家裡抹黑。』
這種直白不講修辭甚至顯得有些過於直接的俗語,正是老字號從業者工藝匠心最朴素的體現,也正是這些接地氣的教導,鼓舞郭鳳華在崗位上堅持了29年,不斷突破,不斷進步,將簡單做到極致,為工藝匠心做了最好的詮釋。
正如父親的教誨一樣,同仁堂有很多工人們口口傳頌的工作准則:『但願世間人無病,哪怕架上藥生塵』、『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些代代相傳的心得既是工作要求,又是對病人負責的體現,同時也是郭鳳華工作下去的精神動力、指路明燈。
世界上沒有一份工作是容易的,懶惰敷衍卻期待能坐享其成只存在於投機者的幻想中。將普通工作做到合格水平尚需勤勞認真,更不要提將簡單做到極致的難度。郭鳳華說,學技藝皮毛容易學,學精了則需要若乾年時間。在家人的影響下,在內心追求的驅動下,她熱愛自己的工作,並腳踏實地去踐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