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華魯恆昇孫一倩:『工匠精神』讓企業提質增效落到實處
2017-09-20 19:10:49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佟明彪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工作中的孫一倩(左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佟明彪/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德州9月20日訊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務院特殊津貼,行業技能大賽個人成績第一名,山東省首屆『齊魯工匠』,企業崗位能手,學習型標兵……這種種榮譽的背後無不凝結著濃濃的『工匠精神』,它們都集中在了山東華魯恆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任技師孫一倩身上,在孫一倩眼中,『工匠精神』就是要不斷提昇技術,精通本職工作,最終要落實到企業生產效益最大化上,這位『小女子』也正憑借這份『工匠精神』搞定了復雜的『大化工』。

   『小女子』搞定『大化工』

  1993年,只有中專學歷的孫一倩進入華魯恆昇公司工作,當時並不起眼的她在工作中虛心向老師傅請教,細心摸索工藝數據,逐步掌握了操作技術,不到兩年就成為崗位主操作,成為同批進廠青工中的佼佼者。隨後孫一倩憑借著深厚的理論功底,紮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操作實踐經驗和處理復雜工藝的高超技能多次作為主力參與企業新生產項目的攻關。

  隨著國際聚氨酯產業向中國的轉移,作為該行業的配套產品DMF面臨廣闊的發展空間。2000年,華魯恆昇采用低壓法合成甲胺、接觸法合成DMF,新建了有機胺和DMF裝置,孫一倩被抽調到新系統參與開車。由於國外企業技術封鎖,國內行業壁壘,當時沒有可借鑒的操作經驗,也沒有培訓機會。面對未知的領域,她晚上研究流程,白天和同事一起研究開車方案,一有時間就到資料室查資料,僅用三個月就掌握了系統操作技術並在車間內推廣。2000年至2006年,華魯恆昇DMF裝置產能從0.8萬噸提昇到25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DMF制造商,質量和消耗指標也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2008年,華魯恆昇開發高端三甲胺,在技術改造過程中,孫一倩積極參與改進工藝,實現了高端三甲胺雙系統無擾穩定切換,使產品純度達到99.9﹪以上,主要參數指標成為國家標准起草依據。通過改進系統停車後處理方法,平均每套裝置縮短處理時間1至2天,根據四套裝置大小不同單次停車,降低排污水量100m3到400 m3。

  2010年,華魯恆昇投資建設年產5萬噸煤制乙二醇項目,當時煤制乙二醇在國內剛剛起步,又一次面對相對未知的領域,攻關團隊只能借鑒以前的有機化工操作經驗,不斷增加設備的生產負荷,反復進行開車試驗。

  『我們的生產負荷從20%到50%,再到80%,在兩年多的時間裡遇到了十幾次「卡殼」停車,每當這時就需要分析數據,分析原因,進行改造,而這些問題的發現和解決需要依靠一線員工、技術人員等各方面的溝通,記得當時一天裡我能接打100多個電話,早上充滿電的手機,只打電話就打沒電了。』孫一倩回憶說。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80%的生產負荷在當時國內的煤制乙二醇生產中已經是先進水平,作為一個試驗項目,達到這一水平從效益上來講已經實現了企業『不賠錢』,但孫一倩始終把生產效益最大化放在首位,這也是她『工匠精神』的體現。

  設備卡在80%的生產負荷後,孫一倩的攻關團隊准確的發現了問題出在酯化崗位設備結構上,經過7天的技術攻關,重新開車後生產負荷達到了100%。『產量上來了,接下來就是降消耗和提質量的攻關,經過我們團隊的努力,這個項目生產乙二醇的亞硝酸鈉消耗降低了90%,蒸汽消耗降低了25%,產品的優品率達到了100%。』孫一倩欣慰的說道。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獲悉,目前孫一倩正投入到總投資26.7億元的年產50萬噸乙二醇項目論證和設計工作中。保守估計,該項目明年建成投產後將為企業到來每年5個億的效益。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