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9月20日電 有這麼一位院士,他很少發表論文,也沒有大量的理論課題,但是從電路板的焊接、現場的試驗、甚至用戶問題的解答都親力親為,他的實驗室被稱為『車間』,他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工人師傅』。55年來,他始終從事測繪儀器的研發,用百折不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量尺』做到了極致,將中國測繪儀器的水平推進到國際領先。
他就是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一位具有工人品質的高級知識分子劉先林。
一顆愛國心——『國外能造的東西中國也都能造出來』
提到劉先林,那是研究院裡出了名的『好脾氣』,但就這樣一個好脾氣,卻也有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國外的技術高價賣到中國。在他的內心裡始終認為,沒有任何東西是神秘的,國外能造出來的東西中國也都能造出來。

劉先林院士的辦公桌,攝影:陳姝
1962年,從武漢測繪學院畢業的劉先林,面對國外進口的天價測繪設備和對測繪技術的封鎖,立志要打破國外產品在測繪領域的壟斷局面,並為此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持之以恆奮斗。功夫不負有心人,『八九十年代,我們生產的設備比國外同類產品便宜八倍。後續我們很多設備技術比國外的好,價格還便宜。』劉先林回憶說。『給他一塊鐵,他都能想辦法造出來個精密儀器』,和劉先林同組的研究員敬佩的對記者說。
一種專注力——『時間都用在發明創造上卻沒有論文』
2003年,劉先林開始構想移動激光建模測量系統,針對當時國際上地面測量設備存在的技術缺陷以及高端傳感器對我國禁用的現狀,面向高精度全息地面測量的需求,立足關鍵設備全部國產化,開啟了我國自主高精度地面移動測量設備研發的先河。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劉先林,攝影:陳姝
在軟件研發中,劉先林始終堅持要做到100%自動提取數據,並多次親自開車到馬路上觀察路邊物體情況。有次正在馬路上開著車的劉先林看到一個地物,認為實際尺寸和已有數據有出入,就乾脆把車停在路上,拿起工具就要開車門衝過去測量。當時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速很快,所幸被同車的學生制止了纔沒冒險。
目前,該系統後期處理的絕對精度可達5厘米,一公裡數據的處理時間只需要5分鍾,可以提取多達50種城市地物要素分類,而國外同類產品即便只提取一種地物要素,也需要半個小時,技術水平在世界同類產品中,處於絕對領先地位。『他的時間都給了創造發明,專注到沒有時間去寫繁瑣的論文。』劉先林的同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