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纔!人纔!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纔驅動』『要加強科技人纔隊伍建設』……從一次次會議到一次次座談,習主席縱論人纔建設,沈穩有力的聲音回響在全國全軍科技工作者的耳畔。
『大力吸引、培養、保留、使用好各類人纔』『最大限度吸引和集聚優秀人纔』……從中南海到座座軍營,習主席視察部隊,一次次傳遞著對高素質創新型軍事人纔的期盼。
領袖之盼,連著強軍進程。習主席的殷切期望和重托,傾注在每一次與科技專家的交流中,映照在每一次看望一線科研人員的目光裡。
對於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工程大學教授馬偉明來說,這是一個難忘的時刻——
2016年全國兩會,馬偉明受到習主席的親切接見。『我們又見面了!』馬偉明剛做完自我介紹,習主席已緊緊握住他的手,同他親切交談起來。習主席對馬偉明取得的科研成果很熟悉,在2016年年初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曾親自為他頒獎。
習主席的牽掛,令馬偉明備受激勵。習主席的目光,回應著千千萬萬一線科研工作者的目光。
對於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無人機隊技師、一級軍士長巨孝成來說,這是一個激動的時刻——
也是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上,得知巨孝成數百次在復雜地形成功放飛無人機,習主席為他點贊:『無人機是現代戰場的重要作戰力量。你們要履行好職責,培養好人纔。』
『無人機並非真的無人,智能化也不是武器變成人,而是武器在前臺、人員在後臺,人的智能移植到了武器上……』在全軍裝備工作會議上,習主席從辯證法的角度敏銳指出,隨著軍事技術不斷發展,裝備因素的重要性在上昇,人的因素、裝備因素結合得越來越緊密,人與裝備已經高度一體化。
對於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某基地研究員王建國來說,這是一個溫暖的時刻——
2017年全國兩會上,王建國受到習主席的親切接見。聽聞王建國已在大漠戈壁工作了整整30年,習主席勉勵他:『就需要像你這樣紮根基層的科研人員。』
『這是我們基地所有科研人員的榮譽。』回到房間,王建國取出收藏的兩張報紙,上面分別登載著兩條重要消息:一則是習主席簽署命令,追授林俊德院士『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榮譽稱號;一則是習主席向獲得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程開甲頒獎。
『他們兩位都是科技戰線的元勛。』王建國說,習主席的深情關懷,將激勵我們紮根科研一線,前赴後繼、勇攀高峰。
拳拳之心、殷殷囑托的背後,是軍隊統帥對人纔建設科學清晰的戰略籌劃。
以全局視野進行頂層設計,推進人纔集聚——
『選天下之豪傑,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勝之器矣。』習主席站在全球人纔競爭的高度,深刻指出,推動科技興軍,必須聚天下英纔而用之。要圍繞重要學科領域和創新方向,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引進和集聚人纔,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纔、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努力培養造就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型軍事人纔隊伍。
以實踐創新為抓手激活創新能量,推進素質養成——
科技創新就像金字塔,基礎的厚度決定著塔尖的高度。增強軍隊建設科技含量,必須提高官兵科技素養。『各級領導乾部既要有政治頭腦、軍事頭腦,也要有科技頭腦。』習主席要求把提高官兵科技素養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在全軍大力傳播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使學習科技、運用科技在全軍蔚然成風。
大集聚,大培塑,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