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科技創新,邁向世界一流軍隊的強大引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和推進強軍興軍紀實之四
2017-09-14 22:05:53 來源:新華社  作者:王經國、梅常偉、柳剛、王通化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時間回溯到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飛向太空。陝北黃土地上,一位17歲的青年仰望星空。『我當時在延川縣梁家河村當知青,聽到了發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動!』多年以後,習主席站在東方紅一號的歷史圖片前,不禁回味當年情景。

  46年之後,2016年4月24日,國家首個航天日。已過不惑之年的東方紅一號仍在浩瀚星空遨游。與之伴生的『兩彈一星』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習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設立『中國航天日』,就是要銘記歷史、傳承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

  號角已經吹響,主攻已經開始,力量正在匯聚。

  基礎科學不斷突破,令人目不暇接;技術成果不斷湧現,讓世人為之驚嘆。黨的十八大以來,軍內外科技界交出了一份極不平凡的成績單。

  這份成績單,寫在習主席的新年賀詞中——

  2016年12月31日19時,習主席發表2017年新年賀詞,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傳向大江南北,飛向大洋彼岸。『中國天眼』落成啟用,『悟空』號已在軌運行一年,『墨子號』飛向太空,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遨游星漢……習主席對科學技術的特別關注、對中國科技發展成果如數家珍,鼓舞著全國全軍科技工作者,振奮著全球華人的心。

  這份成績單,寫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名單中——

  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北斗二號衛星工程、艦船新型集成化發電技術、艦船綜合電力技術、網絡通信與交換技術……軍隊系統亮點紛呈,前沿性、探索性和自主創新類成果,猶如繁星閃爍於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天空。

  這份成績單,寫在裝備體系建設跨越發展中——

  2017年4月26日,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在拖曳牽引下緩緩移出船塢,停靠碼頭。這一刻,標志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就在幾個月前,已經退役的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在拖船的拖帶下,緩緩靠上海軍博物館碼頭。這一刻,意味著我國核潛艇進入了新老接替的新階段。

  在航母、核潛艇等大國重器捷報頻傳之際,海軍主力戰艦以『下餃子式』的速度更新換代,空軍主力戰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邁進以『運-20』『殲-20』為代表的『20』時代,中國東風系列戰略導彈驚艷全球,一時之間,『東風快遞,使命必達』圈粉無數。

  人們猶記得,『9·3』勝利日大閱兵,集中向世界展示了裝備體系建設的新成就。有外媒稱,此次閱兵是『中國展示最先進國防科技的一次盛會』。

  人們又看到,短短兩年後的慶祝建軍90周年閱兵,受閱部隊近一半裝備是首次亮相。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成果讓國人倍感振奮,科技興軍正振羽高翔!

  大融合,大推力:一個時代號角的吹響

  『要把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

  2017年6月20日,習主席主持召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世界再一次聽到習主席關於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的深刻洞見。

  一切早有端倪,顯示著清晰的戰略布局和推進邏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5年,在全國人大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習主席都談及『軍民融合』這一話題。2017年3月12日,習主席專門就『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為我軍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橕』作了突出強調,吹響了科技興軍的時代號角。

  只有站在時代的峰巒之上,纔能更清晰地洞察歷史規律,更准確地把握前進方向。

  觸摸科技脈動,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軍隊戰斗力的耦合關聯越來越緊,國防經濟和社會經濟、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融合度越來越深。

  眺望世界格局,主要國家紛紛在科技領域軍民融合上加大戰略投入,力求在激烈的國際戰略競爭和軍事競爭中掌握先機、贏得主動。

  縱觀發展進程,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提昇,一些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為科技興軍提供了堅實基礎。

  滄海橫流,首在掌舵。懮患在心,擔當在肩。

  『我們完全有條件把科技領域軍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習主席審度時宜指出:我們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開展軍民協同創新,推動軍民科技基礎要素融合,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奮力開拓強軍事業發展新境界。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

  這是嶄新的起點——

  『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習主席親自推動頂層設計和戰略籌劃,要求科技興軍必須在國家戰略布局中統籌謀劃,加強同國家戰略規劃對接。2016年頒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裡,專門設置了『深化軍民融合,促進創新互動』這一章節,為國防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遵循。

  這是融合的重點——

  『我們最早提軍民結合,就是針對軍工領域的。』在不同場合,習主席反復強調,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領域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也是衡量軍民融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要求主動發現、培育、運用可服務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前沿尖端技術,捕捉軍事能力發展的潛在增長點。

  這是推進的著力點——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面對科技創新領域融不起來、深不下去等頑疾,習主席給出破解之道:要向改革要出路,以機制和政策制度改革為抓手,堅決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破除制度藩籬和利益羈絆,構建系統完備的科技軍民融合政策制度體系。

  擘畫新藍圖,實現新跨越。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習主席帶領我們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