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9日,習主席專程參觀第二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成果展。北斗導航衛星、水下機器人、軍民通用計算機和射頻集成電路、整體精密鑄造技術、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核心技術……看到很多具有重大軍事潛力的高新技術,習主席感到非常高興,強調要繼續把軍民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做實。
大融合,大文章,大推力。
2017年4月,全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上,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公開發布2017年共用技術和領域基金指南,引發強烈關注。60億元訂單、1000餘條項目指南、2000餘個機會……降低門檻、開放競爭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千川匯海闊,風好正揚帆。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領域軍民融合正在向深度廣度進發——
北京,中關村。去年這裡增設了一個新的職能機構——軍民融合創新工作處,負責軍地科技資源共享事宜。目前,高新技術正在這裡奏響深度融合的『時代樂章』。
綿陽,科技城。依托軍民融合這條大道,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空氣動力等高新技術產業飛速發展,碩果累累,一批軍民兩用技術建功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兩個戰場。
環顧全國,在天津、廣州、長沙,國家三大超算中心正在崛起,堪稱科技創新領域軍民融合典范的國產磁浮列車也在飛速駛來……
大集聚,大活力:一個人纔方陣的塑造
2017年7月28日,八一大樓氣氛莊重熱烈。習主席親自向『八一勛章』獲得者頒授獎章和證書,馬偉明、程開甲等我國國防科技領域的專家被授予軍隊最高榮譽。這一幕,令廣大國防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深受鼓舞。
領袖心中,人纔最重。
2012年11月25日,殲-15艦載機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在執行任務時突發疾病逝世。習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致以沈痛哀悼,並稱『他的英年早逝是黨和國家的一個重大損失』。
千秋基業,人纔為先。
1955年,錢學森回國後,毛澤東在接見他時說,美國人把你當成五個師,對我們來說,你比五個師的力量大得多。
回望那段歷史,習主席感慨萬千:當年,如果沒有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批科學大家,『兩彈一星』是搞不出來的。現在,我軍人纔隊伍規模有了很大改善,但戰略科學家、科技帥纔十分匱乏,領軍人纔、尖子人纔十分缺乏。
要想打贏明天的戰爭,須首先打贏今天人纔的戰爭。對此,習主席說:『我是很著急的!』
領袖之懮之慮,連著強軍戰略,源自深切思考。黨的十八大以來,人纔問題始終縈繞在習主席的腦海中,成為軍隊統帥念茲在茲的話題——
『隨著我軍武器裝備和新型作戰力量快速發展,人纔匱乏問題將越來越突出。』
『科學技術對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影響日益深刻,沒有較高的科技素養和軍事技能,連武器裝備也操作不了,更別說能打仗、打勝仗了。』
遠觀世界新軍事革命浪潮,近看我軍面臨的嚴峻挑戰,誰擁有了人纔優勢,誰就掌握了軍事對抗的戰略優勢,誰就掌握了決定戰爭勝負的命脈。
2016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習主席再次強調:加緊集聚大批高端人纔,是推動我軍改革創新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