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向郊區投放彌補空白
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可持續城市項目主任劉岱宗指出,無論是共享單車還是公租自行車,其發展投放都要基於用戶需求,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是日周轉率。根據對美國公租自行車系統的調研發現,成功的要素和站點密度以及停放站間距離密切相關,任意兩站點之間距離應在1000英尺(約380米)以內,每平方公裡10個站點是公租自行車運營成功的主要保障。『美國盈利的三座城市傳統公租自行車日周轉量都在5次以上。』
可見,要實現較高的周轉率,首先要保證租賃站點密度。而由於郊區普遍比中心城區面積大,出行距離長,在騎行需求較低的情況下,投放共享單車容易出現虧損。這也是單車企業不願意向郊區投放的原因。但這種劣勢,對公租自行車而言卻成了優勢。比如更有條件配建站點、供電設施。劉岱宗說,『過去郊區公共交通系統網絡沒有城區密,市民出行主要靠駕車,但隨著一批公交線、地鐵線的開通,會逐漸釋放更多的騎行接駁需求。』
劉岱宗認為,公租自行車行業迎來了轉型期,一方面要思考如何根據用戶需求投放布局,進一步拓展郊區市場,盤活中心城區現有的站點資源;另一方面,應該走市場化道路,探索盈利模式,適應與共享單車競爭與共處。
還有專家認為,不妨讓共享單車與公租自行車共享資源。比如電子圍欄普及後,也允許公租自行車存放。(記者孫宏陽劉冕)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