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9月13日電 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經征服了眾多老外,這次被震撼到的是《馬尼拉時報》記者蒂塔·瓦爾德拉瑪。
她在時隔30年再次來到北京後感嘆:『重回北京,我能認出來的只有故宮和天安門廣場。』
蒂塔·瓦爾德拉瑪於上周六早晨抵達北京,來參加一次媒體研討會。到達北京後她發現,中國幾十年來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經超乎了她的想象。
她寫道:『當你乘飛機從馬尼拉到北京,迎接你的是一座巨大的機場。出了機場後,你有包括出租車、客車、豪華轎車在內的多種交通工具供你選擇。不像馬尼拉,那裡到處都是小偷和宰人的司機。』
蒂塔·瓦爾德拉瑪曾在1988年以媒體隨行人員的身份陪時任菲律賓總統科拉松·阿基諾訪華。她認為,中國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足以令杜特爾特在今年四月提出的『大建特建』基建計劃感到汗顏。
雖然在過去的30年,菲律賓的基礎設施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這並不能和中國相比,菲律賓在道路,橋梁,機場,港口,鐵路,公共交通等各個方面仍存在不足。
蒂塔認為,中國成功的秘訣在於先把道路和橋梁建立起來,其餘的也就自然跟進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會創造就業,吸引投資並改善人們的生活。
世界銀行駐菲律賓的代表瑪拉·瓦立克(Mara Warwick)就表示,中國數十年來的基礎設施發展經驗值得菲律賓學習,雖然兩國在領土、人口、政治制度乃至基礎設施需求等多個方面都存在差異,但兩國都面臨類似的問題,包括過快的城市化進程,以及經濟發展在區域上的不均衡。
她還認為,菲律賓現在應該把基礎設施建設列為優先事項,杜特爾特的『大建特建』計劃為菲律賓的基建發展提供了機遇,使之為菲律賓長期的基建發展打好基礎。她還指出,雖然菲律賓現在也有5年發展規劃,但他們可以多多學習中國的發展規劃,中國的規劃更具戰略性和可行性。
過去幾年,菲律賓政府一直都不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其對這方面的投資一直低於GDP的3%。但到了2014年,這一比例已經提昇到5%,而杜特爾特政府更是打算將基建佔GDP的比重提到7%,以跟上該地區的快速發展形勢。
新華社報道稱,2017年4月18日,菲律賓政府宣布正式推出一項名為『大建特建』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計劃,將在六年內投資8.4萬億比索(約合1.16萬億元人民幣),在全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菲律賓政府經濟團隊稱其為『菲律賓史上最大膽、最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
目前已經開工或正在籌備的項目超過30個,涵蓋道路、橋梁、機場、鐵路、港口、防洪設施等各個領域。菲財政部長卡洛斯·多明格斯表示,過去數十年菲律賓忽視了基礎設施建設,而鄰國卻在大興土木,這使菲律賓失去了國際競爭力。作為一個島國,菲律賓落後的基礎設施使各島之間的貨物運輸成本居高不下,推高了糧食、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使制造業投資者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