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樁共享單車快速擴張有樁公租單車遭遇冷落
8.6萬輛公租自行車往何處去?
共享單車在達到235萬輛後被叫停再投入,開始向精細化服務轉型。然而,發展不均、在中心城區受到挑戰的公租自行車,更迫切需要轉型。『下鄉』也許是出路之一。有專家指出,應該鼓勵公租自行車與共享單車錯位發展,互相補充,以更方便市民綠色出行。

在東單十字路口附近一處公共自行車租賃站點,成排的有樁公共自行車處於閑置狀態。實習記者武亦彬攝
【現象】
公租自行車乏人問津
前日,記者在沙子口路寶華裡小學附近發現,有一排公租自行車的停車樁似乎被棄用了,車樁上一輛車都沒有。住在附近的李女士說:『北京市公租自行車的APP上從沒顯示過這個點。』在靈境胡同地鐵站口,一邊兒是早高峰共享單車不夠搶,另一邊兒是多輛公租自行車歇在車架上。
記者分別在早高峰和晚高峰,觀察廣安門附近的一處公租自行車點,發現只有4人租車,都是中老年人。市民王先生說:『我用不慣智能手機,所以一直用這種車。好在已經退休了,出門就是從家去超市,兩邊趕上都有車樁,十分鍾就能騎到,還免費。』在崇文門飯店門前一處站點,正在用一卡通刷卡取車的一位阿姨說:『這種車老人用方便,不用手機上網,再多些網點就好了。』
在中心城區,一方面是忠實用戶呼吁多設站點,另一方面是一些站點『門庭冷落』,而這種現象是從共享單車快速佔領市場時開始的。市民張先生說:『有了還車更方便,還經常免費的共享單車,公租自行車沒什麼優勢。』
記者不禁要問:公租自行車要如何守住『地盤』?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