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全國涉文物犯罪立案年逾2000起 嫌犯暗語溝通逃避打擊
2017-09-01 09:35:45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造成文物多種破壞

  此次遭到盜挖的文物,級別之高、價值之重,從專家初步鑒定中略見一斑。

  刻有12字銘文的『倪公』戈,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春秋時期的同心圓嵌綠寶石菱形紋銅短劍,被認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滕州市公安局刑警大隊三中隊中隊長趙凱戴上白手套,拿起被追繳的文物向記者展示,只見銅鼎、銅壺、銅盤等多件文物上,留有比一元錢硬幣略小的圓孔。

  『這些都是被探針穿透留下的。』趙凱說,犯罪嫌疑人盜墓時,使用比小手指細一些的探針,尾部可以不斷延長,加上兩個把手就能絞力向下鑽。犯罪嫌疑人會憑探針穿過地下埋藏物時的感覺判斷,探到的是銅器、瓷器、陶器還是石頭。這是對文物的第一種破壞。文物專家考古,是用小型工具慢慢發掘。犯罪嫌疑人盜墓用的是洛陽鏟等工具,進行破壞性挖掘。這是對文物的第二種破壞。

  趙凱告訴記者,帶有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為了看清文物的成色、材質、花紋、銘文等特征,犯罪嫌疑人通常會對文物進行清理、清洗,甚至對一些文物進行局部打磨、拋光。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是破譯甲骨文的線索,研究價值極高。有些盜墓團伙為了賣出高價,甚至私自在文物上刻上金文。』趙凱說,這是對文物的第三種破壞。

  多方合作打擊犯罪

  打擊文物犯罪迫在眉睫。

  今年6月,公安部部署在全國開展打擊文物犯罪的行動,掛牌督辦8起重大在偵文物犯罪案件,其中陝西4起,湖北兩起,湖南、山東各1起。對於長期從事文物犯罪但久未抓獲的在逃人員,公安部發出10個A級通緝令,大韓村特大盜墓案兩名犯罪嫌疑人均在其中。目前,10人中已有7人落網。

  公安部A級通緝令對犯罪嫌疑人產生了強大的震懾力。孟某告訴記者,逃跑中得知自己上了公安部A級通緝名單,感到非常震驚。4天後,他向滕州公安機關投案自首。

  陳士渠說,打擊文物犯罪首先要面對的是發現難。有些古墓葬不為人所知,表面上看起來就是一些莊稼地或者荒郊野地。有些群眾在野外發現一個洞,並不知道是有人在盜掘古墓葬。大韓村遺址古墓葬和另外一起陝西渭南盜墓案件都是這種情形。

  警方辦案中發現,犯罪嫌疑人打盜洞時經常做一些偽裝,有些團伙盜墓之後會回填盜洞口,有些團伙用木板等物品掩蓋洞口後再蓋上土。陳士渠說,很多團伙成員是跨省份作案,作案地點不固定,根據古墓葬現場盜掘條件選擇下手機會。在很短的幾天內,就把一個古墓葬洗劫一空。

  『一件青銅器是不是文物,是哪個級別的文物,只有文物專家纔能判斷。』陳士渠說,盜墓類案件並非常見案件,偵辦需要有專業知識。公安機關打擊此類犯罪要主動發現線索,會同文物部門加大對古墓葬、古遺址的安全防護。希望群眾提高文物保護意識,主動向公安機關提供文物犯罪線索。(本報記者張昊)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