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 題:『共享』如雨後春筍,是真正盤活資源還是營銷噱頭?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袁慧晶、朱麗莉
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共享睡眠艙、共享馬紮……一批批的帶著『共享』名頭的模式和產品在國內各地紛紛亮相。這些『共享』產品和服務,有的的確方便了群眾,有的則不太受人青睞,並引發人們討論:這究竟是真正在盤活資源,還是有關公司可是把『共享』當成了營銷的噱頭?

8月4日,廣州市民使用共享單車出行。中新社記者陳驥旻攝
紛飛的『共享』引發網友熱議
這兩年,借著『共享經濟』的風頭,越來越多共享模式產品走進城市生活,有的的確給人們帶來了方便,有的則大受冷落。
日前,北京街頭部分公交站附近,出現了一種供人免費使用的『共享馬紮』,馬紮的布面上印有某企業的二維碼。記者了解到,相關企業已在北京投放了近千個馬紮。雖然是讓人免費使用,但鮮有人使用。大量馬紮出現在人流密集的地段,佔據了人行道,反而帶來混亂。不少市民質疑這是企業借『共享』之名做廣告。
無獨有偶,北京、上海、四川等地近來還出現『共享睡眠艙』,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手機輕輕一掃二維碼,無需身份登記,即可分時段入住。雖然由於存在費用偏高、空間過於密閉、空氣流通弱等問題,短暫的熱鬧過後,使用者越來越少。沒多久,一些地方的『共享睡眠艙』已暫停運營。
不時出現的『共享+』,讓不少人感慨創新創業的神奇魔力,也帶來了人們對真偽共享的討論。有網友認為,雖然像共享單車這樣的項目,的確給人們解決了出行『最後一公裡』的問題,但一些商家推出的『共享』,並不太接地氣,或許只是以圈錢或廣告為目的,打著共享的旗號投放的產品隨意佔用公眾資源,影響市容市貌,還是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