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暑運大軍中,許多孩子奔波在旅途中,有的趕往父母務工的城市,有的被送回老家,像遷徙的候鳥一樣,成為暑運客流中的一道獨特風景。陳莉攝
泥土裡的『大學夢』
而平日裡,孫陽陽儼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樣。
做家務、乾農活已不在話下,如今的她還成了『理財小能手』,比如對於她與弟弟每個月約1000元的生活費,如何花得少又能過得不那麼委屈,她總能拿捏得恰到好處,以致月月還能有結餘,對此她很驕傲,她總強調『我都18歲了』。
『但你不覺得長大很殘忍嗎?』孫陽陽又問記者。在她這個年紀,她的一位同村同歲好友已是一對雙胞胎的媽媽,比她大一歲的表哥已在外打工了6年,而長得還可以的她早已成村中媒婆們爭搶的『香餑餑』,盡管她高中還沒念完。
『可村裡都是這樣,學習不好的女孩子就早早訂了婆家,一般訂親後第二年就會結婚生孩子……』孫陽陽對此早已習以為常,但她還在努力與之劃清界限,她想『考上大學,去看看姐姐所說的大學是什麼樣兒』。在她眼裡,她姐姐就是她的奮斗目標,也是她所在的村子裡至今唯一一位考上名校的大學生。
考上大學,何嘗不是李雨蒙的目標。
然而,李雨蒙決定新學期轉到鄉中學念書,而那裡一般是『那些考不上縣中學的差學生纔去的地方』。
『你確定你要轉到鄉上念初三?』據李雨蒙說,鄉中學的一位老師反復問她。
『嗯,確定。』李雨蒙也反復確認,她說,那個縣城中學是很多人『托關系』『燒錢』纔能進得去,更何況她所在的班還是『重點實驗班』,但自己『實在跟不上進度,老師講得太快』。
在班上,送禮的學生無疑能讓班主任高看幾眼、厚待幾分。對於不送禮的學生,比如李雨蒙,班主任或不聞不問,或『狠勁兒批評』,所以李雨蒙討厭這位老師,『我家沒那麼多錢,又能怎麼辦呢?』而轉到鄉中學去考上好高中的幾率大打折扣,她的『大學夢』也更模糊不清,『就盡力吧』。
孫陽陽只知道她明年要參加高考,她的英語還沒學好,數學也讓她頭疼,平時在學校還能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但暑期只能自己『死磕』。畢竟她爸媽還沒她『學歷』高,而他們務工所在的天津城郊也難以找到合適的補習班。
她無法想象,在距離她約50公裡的天津市、100公裡左右的北京市,那裡的孩子如何在暑假『充電』學習。但她知道的是,她來自縣城的同學在朋友圈曬了正在游學的圖文。『游學』是什麼意思?她喃喃地問。不過在縣城讀完初中又念了高中,她早已經習慣了這種差距,也明白了那個簡單的道理——『人比人,氣死人』。
『人窮只能靠自己,盡自己最大努力唄。』孫陽陽說,以一副『小大人』的口吻,但懵懵懂懂的她哪裡真正懂得『大人』世界中的艱辛與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