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對銀豐研究院來說,展文蓮也是他們真正冷凍的第一具人體。
銀豐研究院由銀豐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豐生物)於2015年出資成立。它提供的介紹裡寫道,這是一家基因工程、乾細胞技術開發,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低溫保存與復蘇,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轉化的專業研究機構。
同年,銀豐研究院發起設立了山東省銀豐生命科學公益基金會,旨在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它資助4項研究計劃:生命延續研究計劃、組織器官銀行計劃、(乾)細胞醫學轉化研究計劃和基因工程計劃。
基金會負責人賈森並不願意讓人覺得,銀豐研究院『只是』一家人體冷凍公司。畢竟,人體冷凍像是狂想。在美國,它被質疑是在兜售不可能兌現的承諾。
至於復活,還是一個太遙遠的話題。
在實驗室,哪怕是像小鼠、兔子這樣的動物,目前還沒有完整的低溫冷凍再復活的案例。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劉靜曾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能成功實施低溫保存的只有相對簡單的生物學對象,連人體器官的低溫凍存都非常困難,遑論人體。
冷凍人體,在賈森看來是低溫生物學發展的終極目標,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細胞能凍,下一步就是組織器官,再下一步,就是人體。賈森強調,『人體冷凍』只是一種通俗化表達,更為科學的表述,應該是『人體低溫保存』。
其實,從2013年開始,銀豐生物就開始接觸人體冷凍。團隊去往俄羅斯和美國的人體冷凍機構參觀,還和他們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美國兩大人體冷凍機構——阿爾科和人體冷凍研究所(Cryonics institute)均成立於上世紀70年代,到2017年8月,兩家機構已經冷凍了200餘名『病人』。
參觀之後,人體冷凍的神秘面紗也隨之褪去。銀豐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坦言,無論是硬件設備,還是對低溫生物學的理解,他們都並不比那些名聲在外的冷凍機構差。『怎麼說呢,他們(美國和俄羅斯)做的,還是太粗糙了。』
銀豐生物琢磨著自己在國內實施人體冷凍。此時,中國第一位接受人體冷凍的人出現了。
她是重慶女作家杜虹,科幻小說《三體》的編審之一。那是2015年5月,杜虹選擇的冷凍機構是美國阿爾科。
阿爾科建議只冷凍頭部,這樣灌流效果更好。他們認為,只要能將大腦結構完整保存,人的記憶也就不會消失。若未來『病人』能從冰中復生,再造身體肯定也不是問題。
杜虹的女兒在朋友圈裡寫:媽媽,我們未來見。
杜虹很重要。她讓一直局限在小圈子裡的、帶點科幻色彩的『人體冷凍』,在某種意義上成了公共話題。
從百度指數上也能一窺端倪。2015年9月杜虹被大規模報道之前,『人體冷凍』的搜索指數為零;9月,這一指數躍昇到2000;後來,它的熱度基本穩定在了200左右。
也是在那之後,銀豐研究院開始陸陸續續接觸到想把自己或親人凍起來的人。
銀豐研究院從未公開宣傳過他們的計劃,但在人體冷凍圈子內,它要自己實行人體冷凍的消息,並非秘密。
『2016年,因為各種機緣,我們接觸了十幾例病人。』賈森說。中國各地的病人家屬懷揣著最後的希望,輾轉找到銀豐研究院。其中一些,還是被美國阿爾科推薦而來。而單單是2017年上半年,就又有12位病人家屬聯系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