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不平凡的五年之新常態篇:『新常態』確立中國經濟全新歷史坐標
2017-08-09 16:45:14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新常態

  『現在做企業,只要合規合法,就不會卡在證照上,商事制度改革,讓做生意起步變得簡單了。』足不出戶,兩天就拿到了營業執照的北京市某科技公司負責人明紅說。

  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的商事制度改革,使商事主體的准入門檻大大降低,讓創新創業的源頭活水不斷湧入。

  據統計,我國2016年平均每天新設企業是1.5萬戶,今年上半年就達到1.6萬戶。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新興服務業、『互聯網+』大量湧現,成為經濟新常態下結構轉換的縮影。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中國經濟要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進,必須依靠改革。

  面對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只有調整經濟結構,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纔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的長遠發展問題。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昇。』

  『供給側機構性改革』開啟了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結構之變,是解決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一劑標本兼治的藥方,回應了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應該『乾什麼』。

  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親力親為,連續召開多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來研究。從確定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研究改革單項方案的工作思路,再到研究具體的工作方案。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向深入。

  在深改組第二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全面深化改革決心的重要檢驗。改革有陣痛、但不改革就是長痛。只要看准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務求必勝。

  痛定思痛、當斷則斷,去產能開啟了浴火重生的新開端;

  分類調控、因城施策,去庫存釋放出傳統引擎的新潛能;

  積極穩妥、守住底線,高杠杆再也不能任性生長;

  做好減法、做優加法,降成本不斷釋放市場新活力;

  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補短板讓『木桶』盛足水量。

  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4%,同比提高3.4個百分點。2017年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9.6%,降幅比3月末擴大3.2個百分點。今年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1%,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69元,同比減少0.02元;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費用為7.29元,同比減少0.35元。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紮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工作按部就班實施,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效逐步顯現。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習近平治國理政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