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河南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新常態』一詞在公眾視野裡第一次出現。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首次對『新常態』進行了闡釋,提出『新常態』的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
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高速增長,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投資、出口的拉動力越來越小,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越來越高,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緊。中國的經濟總量不斷增大,站在更高起點上的中國,面對諸多挑戰,繼續保持雙位數的粗放高速增長,既做不到,也沒必要。增速換擋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從國際經驗看,後發追趕型經濟體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左右,增速普遍回落,而一些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大多是通過改革創新進入穩健的中高速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相當一部分省區市已經邁入『人均1萬美元俱樂部』,增速放緩勢在必然。
新常態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更是千載難逢的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並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不僅要求我們要准確認識,更應抓住新常態帶來的機遇,主動適應、積極引領新常態。
放眼全球,雖然世界經濟復蘇依然乏力,仍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是可以預見的是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孕育著時不我待的歷史性機遇。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習近平向全世界傳遞著『中國信心』,也向世界表明,中國有能力引領新常態,創造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