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蓄滿精神能量的『林子』,向著壯闊的天空拔節生長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在塞罕壩林海漫步,眼與耳,身與心,是可以完全托付的,不設防。
無邊無沿、無窮無盡的綠色,清新、雅潔、恢宏、明亮,令人心安,有著向上的牽引力。
飲水思源,睹物思人。
塞罕壩有片『尚海紀念林』。好一個齊整、蔥翠的『林子』,銘刻著以林場首任黨委書記王尚海為代表的創業元勛們的功績。
林場建設初創時期,困難堆積如山。為了穩定軍心,王尚海一跺腳,從承德舉家遷往壩上。副場長張啟恩,原林業部造林司工程師,北京大學畢業生,硬是說服愛人揮別京城,舉家上壩。
燕趙大地,再次響起『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悲歌。
悲歌一曲唱罷,旋即轉入寂寞。無邊的寂寞,始終是塞罕壩的『敵人』。
73歲的尹桂芝,18歲時秉持『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的信念,來到塞罕壩,『沒活乾,那就找活兒乾,乾啥還得往前乾』。80歲高齡的『老壩上』張省也說:『當時就看誰能乾。誰能乾就跟誰比。比著乾,得勁!』
化解白天的寂寞就找活兒乾,安頓晚上的寂寞就人為制造聲響。
『年輕人沒啥活動,上山參加生產回來,基本上就在宿捨待著,看看書。太悶了,就喊兩聲,亂唱幾句,敲敲洗臉盆子。就這樣。』建場初期的技術員李信說。
55年了,寂寞依然難以驅除。
塞罕壩在偏僻地帶設有多處望火樓,一般都是夫妻終年住著,觀察火情,被譽為『森林的眼睛』。
劉軍和齊淑艷駐守的陰河分場亮兵臺營林區望火樓,是整個塞罕壩林場的制高點。舉目一望,茫茫林海盡收眼底,就專門闢名為『望海樓』。這裡距離林場駐地有一個小時的車程,一路上除了樹,還是樹,偶見一個人影,都讓人心生暖意與欣悅。
他們的任務就是每15分鍾登高瞭望一次,看看四周是否冒煙了。這份工作,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兩口子生活了11年,『該吵的架都吵完了』。原本性情上就好靜的劉軍,笑起來也是一個『慢動作』。
實在是『熬得慌』,劉軍看見央視播放著《跟徐湛學國畫》節目,頓時來了興致,『尋思』著那就學畫畫吧。
初中一年級就輟學了的劉軍,人到中年,給自己找了個愛好。邊學邊畫,邊畫邊學,他感覺沒有那麼難,『你看,畫個松樹枝,拿毛筆往紙上一戳,就出來了』。
他畫有《賞秋》《一覽眾山小》《春江水暖》《松鼠送福》《長壽圖》《百財聚來圖》,還有一幅,兩只貓咪,瞪大眼睛,豎起耳朵,全神貫注,相互偎依著。劉軍將之喚名《守望》。
『守望』,是當代塞罕壩人的人生關鍵詞。
他們在守望塞罕壩的氣息。用作家石英的話說,整個塞罕壩都散發著『一種清冽、芳香、甜潤而又略含酸爽的使人清醒、促人向上的氣息』。
他們在守望塞罕壩的綠色。用編輯家崔道怡的話說,塞罕壩的綠是『碧綠、翠綠、嫩綠、油綠』,是『飽含著脂肪與水分、充盈著生命之原色的綠』。
他們在守望塞罕壩的美麗。用攝影家李英傑的話說,塞罕壩的自然美『詮釋了世間所有的永恆、浩瀚、廣袤、和諧與力量,是原生態的美,是真正的自然美』。
守望守望守望,他們以立正的身姿長成了一棵棵參天樹。
站在那棵被譽為『功勛樹』的落葉松前,李瑛老先生的詩句再次在耳邊回蕩:
『我驕傲,我是一棵樹,
…………
我是廣闊田野的一部分,大自然的一部分,
我和美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我屬於人民,屬於歷史,
我渴盼整個世界
都作為我們共同的祖國。』
你分明能感知到,這裡的『我』,不僅是一棵樹,也是塞罕壩的百萬畝林海,更是創造著傳承著塞罕壩精神的塞罕壩人。
守望守望守望,他們練就『塞罕壩式』的樂觀。
『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爬冰臥雪苦乎累乎不在乎。』這是當年的塞罕壩人擬就的對聯,橫批:志在林海。
而現代塞罕壩人在遇事抱持樂觀態度上不輸前輩。
由於長年在海拔1010米至1940米的地方工作生活,塞罕壩人的皮膚偏黑。他們就自嘲是『黑蛋』『黑煤球』『黑土豆』。
轉而,他們有時也『冒充』一把文化人,自稱是『林家鋪子』的。
守望守望守望,他們這群傾心制造『氧氣』的人出手大方。
數據顯示,塞罕壩每年釋放氧氣54.5萬噸,可供199萬人用上一整年。
塞罕壩這個『林子』更在釋放著精神的『氧氣』。
因為這個『林子』的帶動,林場所在的河北省承德市造林綠化步入『加速度』跑道,全市森林面積3390萬畝,森林覆蓋率超過56%,再造了25個塞罕壩。
因為這個『林子』的感召,更多的人享受著一種有遠見的生活方式。
劉國是塞罕壩北曼甸分場四道溝營林區的一名護林員。他的任務,就像歌曲唱的『大王叫我來巡山』,要在沿途開展防火宣傳,扣留所有火種,查看所轄范圍是否有人為或牲畜毀林現象。他每天都要寫巡山日記,營林區主任還要『批改』。
不過,劉國已經從『要我巡山』轉向『我要巡山』。他說:『有事沒事,有點沒點,就喜歡到山裡走一走、看一看,要不然就不舒服、不踏實。』
在壩上感到舒服與踏實的,還有8歲的劉笑宇。
平時劉笑宇在臨近塞罕壩的鄉鎮上讀書、生活。正值暑期,他就跟著家人上壩了。見著時,他正和另外兩個小朋友組成『尋寶小分隊』,在草地上嬉戲,『我喜歡壩上,可以一直跑,跑呀跑,一口氣跑好遠』。
在大自然的懷抱裡,他是一個舒舒展展的人。
7月12日傍晚,在七星湖假鼠婦草濕地公園『松毯天成』景點,一個小男孩撿起一枚松果,問媽媽這是什麼。媽媽告訴他,這是松果,裡邊有松樹的種子。種子慢慢長大了,就是身旁的這些小樹苗。
『小樹苗』這三個字令小男孩眼神一動,旁若無人地念起了童謠:『園裡一排小樹苗,根根栽得一般高。小樹苗,嫩又小,搖一搖,就摔倒。小朋友們愛樹苗,你不碰,它不搖,掛上一張小紙條:人人愛護小樹苗。』
小男孩來自北京,名叫郭恆銘,正讀著幼兒園。媽媽晁華說,這是第一次聽兒子唱起這首童謠。
這麼個地方,這麼個時刻,『愛護小樹苗』的星光,在這個4歲孩子的腦海中閃爍著。
一顆美好的種子正在他的心底發芽。
孩子們意味著未來。成人理當要為他們傾心愛著的綠色護航。
塞罕壩人是榜樣。
『什麼人?一顆綠色的心,一臉的剛毅與幸福。』在奔向中國夢的征途上,有人問。
『塞罕壩人!』回答響亮而有力。
『什麼人?把生態的事看得這麼透徹,行動上這麼果斷。』在人類描繪生態文明前景的漫漫畫卷邊,有人問。
『中國人!』回答更堅定、更鏗鏘。
(作者:王國平,系本報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