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好一個大『林子』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報告文學)
2017-08-04 13:55:3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國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我驕傲,我是一棵樹,

  …………

  條條光線,顆顆露珠,

  賦予我美的心靈;

  熊熊炎陽,茫茫風雪,

  鑄就了我斗爭的品格;

  我擁抱著——

  自由的大氣和自由的風,

  在我身上,意志、力量和理想,

  緊緊的、緊緊的融合。』

  詩人李瑛的句子,似乎是專門寫給這棵樹的『傳記』。

  這棵樹,在向人類召喚:這裡,尚存希望。這裡,還有未來。

  1962年,來自18個省區市、24所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和周邊地區的乾部職工,組成369人的建設大軍,雄心萬丈,進駐塞罕壩,誓言重新安排山河與大地。

  遭遇過人類殘酷對待的大自然,擺出一個『店大欺客』的架勢。

  氣溫在這裡玩著『蹦極』,極端最高氣溫33.4攝氏度,最低氣溫零下43.3攝氏度,年均氣溫零下1.3攝氏度。風一年只刮一次,從年初刮到年終。雪是這裡的常住客,年均積雪7個月,最晚降雪記錄是8月26日,最早是6月10日。真正意義上的春天在這裡不是按照天過的,更不是按照月過的,而可能是按照小時過的。

  塞罕壩人『咬定荒山不放松』。種樹,成了他們心中強勁的旋律。

  種樹種樹種樹,他們心無旁騖。種樹種樹種樹,他們吃了千斤苦,受了萬般累,矢志不渝,不含糊。種樹種樹種樹,他們不惜搭上後代的漫漫前途。

  種樹種樹種樹,這個響亮口號,塞罕壩人在內心喊了55年。種樹種樹種樹,旋律看似平面,節奏看似單調,卻抹平了荒漠與森林之間不可逾越的距離。種樹種樹種樹,塞罕壩終於從『負』的深淵爬了上來,挺立起『正』的身姿。

  『萬裡藍天白雲游,綠野繁花無盡頭。若問何花開不敗,英雄創業越千秋。』作家魏巍曾經踏足這裡,留下詩句。都知道,他有篇代表作,叫《誰是最可愛的人》。

  塞罕壩人,也是可愛的人。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豪言壯語,卻乾著感天撼地的千秋偉業。

  如今的塞罕壩,森林覆蓋率由林場建立初期的12%增至80%,林木蓄積由33萬立方米增至1012萬立方米,完全稱得上一艘『綠色航母』,一家『綠色銀行』。

  如今的塞罕壩,是一面牆,一面抵御風沙的牆;是一汪海,一汪綠意蔥蘢的海。

  曾經,塞罕壩之美『殆非人力之所能為』。如今,塞罕壩之美『確屬人力之所能為』。是人力,讓塞罕壩奄奄一息。也是人力,讓塞罕壩滿血復活。人與人之間,橫亙著歲月的滄桑,更見證著一個時代的闊步前行。

  一個蘊藏生態思想的『林子』,新時代的年輪更綿密更壯實

  『無邊曠野一棵松,頂天立地傲蒼穹。雷霆或可傷枝葉,壯志何曾動毫分?』來自林業系統的詩人田永芳,對塞罕壩的『功勛樹』一詠三嘆。

  這棵落葉松,記錄了塞罕壩這片茫茫林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生長歷程。樹是有年輪的。歲月的印痕,刻在樹乾一層又一層的同心紋路上,表征著時光進度與人世變遷。而這5年的年輪,必定更綿密更壯實。這5年的年輪,也再度昭示:塞罕壩是有根的塞罕壩,塞罕壩這個『林子』是有根的『林子』。

  這個關乎生態理念、生態思想的『根』,厚植在塞罕壩人的意識深處。

  塞罕壩人太知道,這個『林子』是怎麼來的,意味著什麼。

  當年的人們,對『千裡紅葉連霞飛』的木蘭圍場『巧取豪奪』。毫無節制的索取,引發大自然的瘋狂報復。當塞罕壩人再度靠近時,大自然並不聽從,更不屈服,而是持續地出難題,考驗著人類的耐力與決心。

  1962年,369位塞罕壩人,種下1000畝的樹苗,但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春天又造林1240畝,成活率只提高了3個百分點。

  大自然毫不客氣。塞罕壩人的信心驟然降至冰點。

  1977年10月,一場罕見的『雨?』災害襲擊塞罕壩,受災面積達57萬畝,『一棵3米高的落葉松上,掛著的冰有500斤重』。

  大自然並不想『束手就擒』。

  不足3年時間,大自然再度『偷襲』,讓正處於生長期的樹木遭遇3個多月的乾旱,12.6萬畝的落葉松悲愴地倒下。

  塞罕壩人屢敗屢戰,每一次都重整旗鼓,跟大自然較量、協商。

  人類以善相待,自然敬之以禮。

  這10年,與建場初期10年相比,塞罕壩及周邊地區年均無霜期增加12天,年均降水量增加50毫米,大風日數減少30天。大自然調整了區域的小氣候,給塞罕壩人回贈一份大禮。

  從報復到相持再到友好,大自然與塞罕壩人之間,演繹著人類與自然關系的變奏曲。大自然與塞罕壩人攜手相告:人類與環境有且只有友好相處,真正『姐妹情深』『哥倆好』,纔能擁有美好的未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維,不是沒有給塞罕壩人以衝擊。種樹嘛,就應該『吃樹』;綠色嘛,大致來說就是窮困、落後、封閉的代名詞;過日子嘛,就應該發『大工資』,過『大生活』。再說,塞罕壩的森林資源總價值超過200億元,是有揮霍資本的。但塞罕壩人還是決然地把這些想法摁住了。

  由於氣候條件限制,塞罕壩的樹,每年的生長期滿打滿算,也就兩個月左右。塞罕壩的樹在休眠,塞罕壩的人在思想上卻放棄『貓冬』。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引領著塞罕壩人步子邁得更穩,走得更遠。

  茫茫林海緘默無聲,卻以偉力橕起一片新的天。

  『這幾年,越來越感覺,花草樹木,空氣、水和綠色的地位上來了。』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千層板分場場長於士濤說。

  『我總結,乾林業的,就是要看天吃飯,看老天爺的臉色。我們做事,做到什麼份上,老天爺說了算。人還是要老實點,別老想著跟大自然對著乾。』塞罕壩北曼甸分場場長張利民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塞罕壩人在林場顯著的位置,立起一塊塊標語牌,誓言要把囑托牢記在心。

  『生命與綠色擁抱,人類與自然共存。』『人人愛護環境,環境呵護人人。』『人類靠環境生存,環境靠人類保護。』『保護環境是責任,愛護環境是美德。』『用汗水美化青山,用愛心締造家園。』『你的呵護,使我美麗。』『讓人類在大自然愉快徜徉,讓鳥兒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追求綠色時尚,擁抱綠色生活。』這些標語牌,散落在塞罕壩林場的各個角落。

  呵護自然,保護環境,塞罕壩人站在前列。

  『大家都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這個「涼」可不是那麼好「乘」的,是要「打雷」的。』80後於士濤是個『新壩上』,已經成為林場中堅力量的他,越來越懂得前輩嘴邊的『三分造,七分管』的分量。

  這個『林子』是塞罕壩人的命。保護好這個『林子』,是塞罕壩人靈魂深處的第一位訴求。

  保護保護保護,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保護保護保護,他們對誘惑不聞不顧。保護保護保護,他們在行動上領先一步。

  塞罕壩有個七星湖,群山環抱的100萬平方米的濕地范圍,分布著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天然湖泊,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

  不少人忽略了這個七星湖全稱為『七星湖假鼠婦草濕地公園』。

  陳智卿介紹說,假鼠婦草常見於海拔1100米以下,而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七星湖濕地公園長勢良好,實屬罕見,富有科考和觀賞價值。

  於是,塞罕壩人懷著敬意,以一種草的名義,為一個景區命名。

  草是有生命的,樹也一樣。生命之物總是要患病的。如何給森林治病,塞罕壩人自有路數。

  林場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站長國志鋒介紹說,對於森林病蟲害防治,塞罕壩有個總體原則:能森林自控的,不人為乾預;能小范圍控制的,不擴大面積防治;能采取天敵、物理防治的,不用化學藥劑。

  『目的就是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保護非防控對象,促進森林形成自控機制,維護生態平衡。』國志鋒的意思是,『林子』能自行解決的,就讓它自己動手。

  對於防火的事,塞罕壩人則是牢牢握在手裡,一刻也不撒手,『森林如萬寶藏,資源財富裡面藏。若是防火不為重,定是富土變窮壤』。

  林場防火辦主任吳松告知,塞罕壩林場防火的考核辦法是定量的,采取的是『百分制』,每一分都是落地的,很明確,可操作。

  比如,隨機抽查發現護林員的巡更系統手機人為損壞或者丟失了,每部扣0.1分;防火宣傳專用廣播設備損壞了,無法使用,扣1分;護林防火緊要期,各分林場主管領導如果不接聽電話,每次扣0.5分;專業撲火隊員的單兵裝備,包括撲火服、頭盔、手套、撲火靴、挎包、水壺、毛巾、風鏡、急救包、手電筒,缺少一件扣0.1分。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 喜迎黨的十九大

【專題】砥礪奮進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