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好一個大『林子』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55年發展歷程速寫(報告文學)
2017-08-04 13:55:3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國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關鍵是,這麼一路算下來,90分以上纔達標。

  一旦不達標,好了,緊跟著一長串的處罰措施,硬碰硬,毫不留情。

  制度在上,有規可循,清清楚楚,容不得半點的僥幸與懈怠。

  就這麼著,塞罕壩人在防火上自己給自己念『緊箍咒』,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

  在這個防火『百分制』定量考核辦法中,有一大項是『資源管護』,明確一旦發現牲畜進入幼林地,包括發現牲畜糞便,每次扣0.2分。

  當年,劉琨見著的塞罕壩『無林無草無牛羊』,是因為牛羊不來了。如今的塞罕壩,是不讓牛羊來。於是,現在的塞罕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難見牛羊』。

  防蟲、防火、禁牧,為了保護這片林海,塞罕壩人亮出一套組合拳。

  但他們不滿足於『守』,而是也有『攻』。

  塞罕壩人的『拿手好戲』就是見縫插綠、見空植綠。這五年,他們開始向石頭要綠色。

  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勞作,塞罕壩能植樹的地方基本上都被綠色佔領了,『肉都吃光了』,好一點的『骨頭』也給啃完了。要說綠色在塞罕壩已經趨於飽和了。但塞罕壩人不避短,因為還有『硬骨頭』。

  一些石質陽坡,土層瘠薄、岩石裸露、地處偏遠、施工難度大,有的坡度甚至達到46度。塞罕壩人說,綠色無盲區,綠色要徹底。既然鐵樹能開花,石頭上自然也能種樹。

  他們把這個工程命名為『攻堅造林』,完全是向改革縱深處挺進的陣勢。

  整地如何動手?『沿等高線,利用人工進行穴狀整地,穴面規格為長70厘米×寬70厘米×深30厘米,較常規整地規格有所加大,采用「品」字形配置,有效攔截地表徑流』。

  樹種選擇有哪些要求?『以抗乾旱能力強的樟子松和油松容器苗作為主要栽植樹種』,苗齡在三四年之間,苗木高度控制在20厘米至30厘米。

  還有特別提示,『苗木栽植完成1周後,進行二次踏實,充分做到根土密接,防止透風失水』。

  這些內容摘自論文《塞罕壩林場開展攻堅造林的成功經驗與思考》,作者司宏圖,來自塞罕壩第三鄉分場。

  塞罕壩的造林與管護,歷來都是科研力量『唱大戲』。一群知識分子,甘心在這裡觀察樹、研究樹、發現樹。

  這五年,塞罕壩完成《壩上地區華北落葉松人工林大徑級材培育技術研究》《塞罕壩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研究》等5項課題研究,開展《油松、華北落葉松高效培育與經營關鍵技術研究》《華北土石山區典型森林類型可持續經營技術研究》等4項協作研究,評審通過《河北省白毛樹皮象防治技術規程》《河北省樟子松人工林撫育技術規程》等3項地方技術標准。

  塞罕壩的659種植物,也被納入研究的視野。『在特有植物中,光萼山楂是新發現的一個耐寒耐旱種,保存了良好的基因遺傳性。』《塞罕壩森林植物圖譜》記載道。

  風光攝影家姜平則以藝術的視角,丈量著塞罕壩的一草一木,『高低起伏的山崗之間夾雜著一塊塊草場和湖泊,晨曦中耀眼的白樺樹、夕陽下牧歸的牛羊和秋風前短暫的油菜花,構成了塞罕壩典型的地貌特征和美麗的塞外風景。這種自然條件,非常適合攝影創作』。

  他出版的畫冊《風光攝影解析:塞罕壩》,以塞罕壩的風景為例,講述著與風光攝影有關的甲乙丙丁。

  塞罕壩經得住360度全域性的研究與打量,最根本的還是新的生態思想在奠基在涵養。

  塞罕壩之路,是播種綠色之路,亦是捍衛綠色之路,更是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為方向的通往未來之路。

  這就是塞罕壩的『根』。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

【專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 喜迎黨的十九大

【專題】砥礪奮進的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