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不去』與『住不進』
如果能及早接回家治療康復,不敢說能夠恢復正常,但是要比現在好很多。張磊覺得,長期住院實際會對部分病人的康復不利。
照顧了王章濤8年,張磊發現,因為長期住院,和別人缺乏交流,王章濤對於正常的社會道德觀念在減弱,原本人該持有的尊嚴開始缺失,會撿、要、偷別人的東西。
『這些不是精神病癥狀。首先病人拿東西是出於他自己的本能,有吃好東西的意願,但是他自己的東西匱乏,沒有,那麼他可能會想其他的辦法。』
社區康復匱乏、家庭支持不足等因素使得精神病人被視作累贅,被『遺棄』在了醫院。按照《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對於救治難的問題,推行『病重治療在醫院、康復管理在社區』的服務模式。
不過,目前社區康復體系還沒建立起來或沒有完善,無法讓患者在院外得到有效管理,並通過康復訓練逐步恢復生活技能、社會技能,從而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姜濤舉例說,國外分裂癥的病人,出院後不直接回家,社區有康復機構。病人每天在那兒像上班一樣,做些康復訓練,做手工、學一些樂器。
另一方面,病人長期住院影響醫院床位的流轉。安定醫院定位的職能是急重疑難病人,由於這些老病人不出院,其他的急重危難的病人就得不到治療,流竄到社會可能更危險。
『可憐,當然可憐』
這些年來,醫院一直在做家屬們的思想工作,尋找那些失聯的家屬,幫助這些病人回歸家庭和社會。
2009年,安定醫院的醫生按地址找到病人劉志成的表姐家,從下午六點等到晚上十一點,五個多小時,她死活不開門。有一次電話打通了,他表姐說:『我們就沒這個親戚。』
醫院去過天津,帶他到戶籍所在地。當地派出所查詢發現,劉志成的戶口已經遷出,但沒有遷入地。這意味著他的戶口也被注銷了。『如果還有戶口,也許能送入當地民政部門的精神病院』。
病人歸家的路很長,崎嶇難行。姜濤陪同病人去過遙遠的農村、閉塞的山區,最遠到了寧夏。當地派出所、民政部門都不配合,基本都是怎麼送去的怎麼送回來。『上次我們送一位病人回家,村主任叫村民把我們給圍了,不讓把病人留下。』
每年,醫院都會集中清理,病區上報給醫務處,醫務處去聯系,但每次都沒什麼動靜。『現在每年還在做這個工作,但是已經成為一個程序了,結果不重要了。』
『可憐,當然可憐。』在這裡工作了31年的楊護士很同情像劉志成這樣的老病人。『他們也需要去逛商場出去玩,他們有這種欲望。』
楊護士記得,以前帶病人去十三病區附近的小商店逛一圈,他們高興得像個孩子。
而在每個周二和周日的下午,回家的渴望會被刻在門上。探視還沒開始,病人們早早地趴在那裡,向外面張望。
(除醫務人員外文中人物皆為化名)
本版文/本報記者鄭林實習記者覃鈺鈺
供圖/安定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