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  新聞
搜 索
[『一帶一路』光明談①]『一帶一路』與中華文明:從『兼濟天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7-04-24 18:01:19 來源:光明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主持人:對,我們用中華文化打造我們的鑰匙,針對不同的問題設定不同的規格制式。王義桅教授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

  王義桅:『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我們的『五通』要落實到民心相通,而民心相通是最困難的,任重而道遠。其中有個原因是世界很多國家受西方殖民主義影響很大,他們的歷史記憶和我們對歷史的看法有很大不同。所以從民心上做好工作非常重要。我們的相關學科建設、科研組織等應當根據『一帶一路』新時期的要求,進行重新規劃。比如說考古,不能只是在中國國內考古,而是應該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一起考古,一起把絲綢之路歷史講清楚。我們的作家要到『一帶一路』沿線去采風,去挖掘裡面共同的故事,去編織我們共同的夢想,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王靈桂:最近我們正在做一個項目:『一帶一路』百人傳記,一共有一百卷,5月14號之前出50本,年底之前出100本。『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的著名人物傳記,都是用英文或法文寫的,還有一部分用德文,用本國語言寫的很少。他們的歷史是有人替他們塑造出來的,所以這對我們是很大的挑戰,要通過我們的努力,真正把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英雄人物寫出來。

  王義桅:我補充一個例子。前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泉州主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泉州海上交通博物館門口樹著一座雕塑,一個阿拉伯學者看了感動得不得了,說你們門口樹的是我們的英雄,大航海家。所以我們不要只展示自己的輝煌,還要展示別人的,要重新看世界。我每次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調研,看他們博物館的時候,都很感慨,因為我們以前的教育、我們的知識體系裡,關於這些國家的知識實在太少,怎麼跟人家產生共鳴呢?所以,我們要讓文明共同復興,就要讓沿線國家有成就感、獲得感和參與感。

  中華文化要解決『水土不服』問題,在沿線沿路生根開花

  主持人: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漢森說過這麼一段話:『絲綢之路之所以改變了歷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絲綢之路上穿行的人們把他們各自的文化像其帶往遠方的異國香料種子一樣沿途撒播。』我想請兩位教授開一個藥方:怎麼讓中華文化的智慧沿著『一帶一路『種植下去、撒播下去、生發出來?

  王靈桂:在『一帶一路』建設的今天,我們可以借鑒一下歷史經驗。我舉一個例子。阿拉伯歷史上有一個百年翻譯運動,把歐洲歷史上各種經典翻譯成阿拉伯文。當後來歐洲因為宗教迫害文明中斷的時候,可以從阿拉伯把保存下來的思想、文化吸取回來,這對後來的文藝復興運動影響很大。後來,美國學者講過這樣一段話:『在延續2100多年歷史的古老絲綢之路上,對西方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莫過於始自莫臥兒王朝的「百年翻譯運動」。』因此,中國文明首先要讓人看得懂,要搞好我們自己的經典翻譯工作,把我們的思想傳播出去。我們現在的對外傳播比較重視英語,但『一帶一路』沿線沿途國家有200多種語言,在翻譯方面力度還不夠。

  王義桅:播撒種子,就是要讓文明的種子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我在《世界是通的》這本書裡,把『一帶一路』稱為21世紀的新長征。我們要把合作共贏的理念,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把中國夢和世界各國夢融通的這樣一些種子播種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讓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纔是治本而非治標。我們現在要把『一帶一路』變成教材,變成APP軟件,變成字典,甚至搞科普創作,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但也是一個長期工程,所以我們要有耐心。首先,我們自己要加強學習;其次,要為其他國家提供適合他們閱讀習慣的文化產品,讓他們更多地了解『一帶一路』。

  王靈桂:文化走出去,要解決水土不服的問題。只要解決了這個問題,一定能夠在當地生根發芽,開出燦爛花朵。

  總書記講,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中國的包容就是鼓勵開出更多不同顏色的花朵,這樣世界纔會春色滿園。

  讓不同文明進行對話,取長補短,相向而行

  主持人: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中國一方面在撒播種子,另一方面也要吸取,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在二位看來,『一帶一路』的實施對於中華文化發展創新有什麼啟發和推動?

  王義桅:我在《『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這本書裡強調,中華文明經歷了三大轉型:以前是內陸文明,今天主動實行『一帶一路』,陸海同時進行;同時,從農耕文明走向工業和信息文明;第三,從地域性文明走向全球性文明。今天孔子學院遍布130多個國家,是真正全球性的。

  王靈桂:『一帶一路』所體現的文化在歷史上是有傳承的。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裡面有這麼一段話,『在羅曼語族各民族那裡,從阿拉伯人那裡吸收過來並重新發現的希臘哲學那裡得到營養的一種開朗的自由思想,越來越深地紮下了根,為18世紀的唯物主義作了准備。』當時的阿拉伯人就是通過絲綢之路吸收了古代歐洲人的思想保存下來,並不斷發展。『一帶一路』涉及不同的文明,文明之間會發生衝突,但是外來文化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盡管有磕碰,總體上卻是和平的,就是因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包容思想。因為這種包容性,我們可以打造一個平臺,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進行對話,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相向而行。這是我們中華民族非常獨特的一種文化魅力,也是今後『一帶一路』研究非常重要的課題。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