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時評  >  新聞
搜 索
[『一帶一路』光明談①]『一帶一路』與中華文明:從『兼濟天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7-04-24 18:01:19 來源:光明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主持人:『一帶一路『蘊含了中華文化中的很多精髓,比如兼濟天下,比如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王靈桂教授對此有什麼理解呢?

  王靈桂:『一帶一路』這個名稱起源於中國向世界開放的古老歷史。從張騫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到現在,2100多年的進程中,中國向世界傳播古老文明,同時自身也不斷吸納和借鑒其他文明。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克勞利講過:絲綢之路使得歐洲和東方兩個經濟系統聯系在一起,在東西半球之間輸送商品,促進新的品位的產生和選擇概念的形成。他還專門指出,這條路『把東方的味道、思想和影響,以及某種浪漫的東方主義帶到了歐洲世界『。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中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懷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在21世紀向世界張開懷抱。我相信,這種『中國味道』一定會超過古老的絲綢之路,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出獨特的芳香。

  『一帶一路』承載著人類共同發展的希望

  主持人:一種構想的提出,一開始總是會遇到各種不同角度的評判,甚至猜疑;一種古老的文明走進現實,也需要很大程度上的轉化和創新。『一帶一路』提出三年多來,逐漸從一種倡議,成為一種共識,各國對於這種倡議的認知和態度發生了什麼變化?這種變化背後是什麼在支橕?

  王靈桂:古絲綢之路在東西方處於兩個封閉的文化體系之內這種背景下出現、誕生、發展,延續2100多年,本身就是革命性的。在這條路上,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通過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段傳到了歐洲,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馬克思把火藥、羅盤和印刷術比喻為預兆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從這個意義上講,古絲綢之路經過2100多年的文化傳承和積淀,形成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文化內核。其中有很重要的一點——包容。包容性增加了感召力、吸引力。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一些外國智庫開始有猜疑、有不解。但就是因為我們具有包容性,經過三年多的發展,現在國外的智庫界、輿論界這種風向正在好轉,態度發生了非常積極的變化。從很多智庫發表的報告,好多媒體發表的文章,我們都能感受到這一點。

  主持人:我想,對此王義桅教授肯定也非常有感受。

  王義桅:的確,現在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呼應『一帶一路』,聯合國把『一帶一路』寫進了決議,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之所以能夠產生這樣的效應,首先和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分不開。很多國家尤其文明古國,比如埃及,過去GDP比中國高很多,經濟發展條件比中國好,怎麼現在差距拉到這麼大?所以很多國家問,中國人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我認為主要是三句話:前兩句是老百姓常說的『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我還加了一句,『要閃富通網路』。互聯網可以快速實現彎道超車。

  在埃及一次會議上,有一位阿拉伯學者講了一句話,說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在我們中東就輸出槍炮,要我們的石油,只有一個國家給我們修路,這個國家就是中國。可以這麼說,我們解決了近代以來西方殖民者沒有解決的基礎設施短板問題、工業化問題,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經濟上起飛。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快速發展,現在中國要帶動『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一起發展,在此過程中我們推行的是『五通』,引導全球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比如非洲資源豐富,為什麼一直沒有發展起來?就是基礎設施的短板沒有補,所以我們在非洲解決了『三網一化』——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區域航空網以及工業化,幫助非洲解決發展短板問題。所以說,我們是真心幫助發展中國家脫貧致富,這是我們的誠意與智慧。

  我們試圖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發展的三大問題。第一就是貧困,怎麼能夠脫貧致富?必須解決基礎設施改造問題,『一帶一路』抓住了這個發展軟肋。

  第二個是貧富差距。資金要投向實體經濟,尤其是基礎設施,因為基礎設施是面對所有老百姓的,窮人、富人都能用到。所以重視民生、重視基礎設施是解決貧富差距的重要一環,其中尤其要實現陸海連通。比如說歐亞大陸中很多國家是內陸國家,而世界上很多貿易是通過海上進行的。『一帶一路』可以幫助他們打通尋找海洋的關鍵的經濟走廊,降低內陸國家物流成本,緩解貧富差距。

  第三個就是治理碎片化難題。現在逆全球化興起,要把各國整合對接起來是個大工程。在這個意義上,『一帶一路』承載了全球治理和經濟全球化的夢想,是對經濟全球化的一種補充和完善,讓它更加開放、均衡、包容和普惠。

  用『一帶一路』的『鑰匙』,解開發展問題之『鎖』

  主持人:要想富先修路,『一帶一路』就像是沿線國家、甚至世界各國共同修通的,通向合作共贏的一條道路,能夠提昇沿線國家的獲得感。

  有句話是這麼講的:經貿合作是手牽手,文化交流纔是心連心。我們知道『一帶一路』建設要推動『五通』——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在這種全方位大聯通的構建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和文化有關的問題和挑戰?我們又是怎樣用文明的交融和文化的力量,來促進這種融通實現的?

  王靈桂:我舉兩個例子。上周我和南亞幾個國家的智庫學者交流,他們說,我們特別喜歡中國的『鐵公機』。我當時沒聽明白,後來纔知道是指鐵路、公路和機場,簡稱『鐵公機』。他們說,幾十年了,沒有一個國家來給他們修鐵路、公路、機場。現在中國給他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他們特別歡迎。第二個例子,前段跟南非同行聊天,他說你們中國人了不起,舉一個小例子,過去我們非洲人要有一個手機,那是天方夜譚,因為幾百美元的手機買不起;但是自從你們的手機來了之後,基本上每一個非洲人都實現了手機夢。因為有了手機,好多電子商務都開展起來了。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有很多獨到的地方。但是在推廣的時候,也遇到了很多挑戰。中國不同地區,民風習慣尚且不一樣,『一帶一路』沿線這麼多國家,每個國家的民俗習俗、法律文化,乃至宗教是不一樣的,我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不要指望用一套文化模板在整個沿線沿途國家都發揮作用。我們要有一把適合不同環境的鑰匙,這把鑰匙要用中國的文化去制造,但是樣式可以不同。我們智庫在這方面也准備了一些課題,研究如何將我們在文化溝通方面形成的經驗轉化為解決問題的『鑰匙『,這是我們的責任擔當。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