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車筐成"座椅" 監護"疏忽"讓孩子行走生死邊緣
2017-04-19 09:39:08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飛馳的『小黃帽』

  同樣在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西路附近,記者還看到令人驚心一幕——一位爺爺樣子的老人,扶著騎車尚搖搖擺擺的孫子,使用共享單車在小區出入口練習騎車。

  相比於爺爺帶著孫子學騎車,更大的風險來自於孩子自己騎車在馬路上行駛。

  四五個『小黃帽』騎著共享單車『風馳電掣』,甚至開始『飆車』,你追我趕,嬉笑怒罵,好不愜意。

  這些孩子騎行速度之快,讓同樣騎行共享單車追在後面的記者氣喘連連。

  『你爸媽讓你騎車回家嗎?』終於趕上了孩子們,在紅綠燈處,記者問道。

  『我們都有手機,掃一下就行了,只要能回家就行了,他們纔不問。』其中一個男孩回答。

  『你們也就三年級吧,上下學還是父母接送比較好。』記者有些擔懮。

  『我們都四年級了。』男孩明顯有些不耐煩了,綠燈一變,便『飛』了出去。

  孩子騎行共享單車的危險並非杞人懮天,已有實例說明。

  今年3月末,上海一名騎著共享單車的孩子被大客車碾軋,男孩被救出送醫後不治身亡。離世的男孩,今年也上四年級。

  每個人都會深切痛惜幼小生命的離世,許多人也會遷怒於孩子當時所騎乘的這輛共享單車。但造成事故的原因真的只是共享單車嗎?恐怕不是。即便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中早已規定『駕駛自行車、三輪車必須年滿12周歲』,但早在共享單車出現前,街上騎自行車的孩子並不鮮見——作為第一監護人的家長似乎對孩子騎車幾近『習以為常』。

  回不去的『疏忽』

  不可否認,作為母親,張薇對女兒是呵護備至的。然而,在安全面前,她似乎不符『合格家長』的標准。

  對於這樣的評價,張薇在了解緣由後表示認同。

  『我曾經「鄙視」那些忽視孩子安全、麻痺大意的家長,而我也在不經意間成了這樣的「馬大哈」家長。』張薇說,『前兩天,我騎車回家,一個小孩跑到小區汽車入口的門杆那裡玩,突然來了輛面包車,那小孩就頭也不回地往回跑,我也剛好騎車路過,速度並不慢。小孩恰好撞在我騎車的腿上,當時我緊急轉向並急剎車。小孩被嚇哭了,撞得我摔在地上。小孩的母親趕緊過去摸了摸孩子大腿,幸好沒事。到底是誰的責任?孩子要是撞上面包車豈不是更慘。家長監護不力真的會傷害到孩子』。

  的確,『疏忽』二字在很多時候『猛於虎』。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就算財神爺來光顧,張國勝也不會讓女兒獨自在出租屋玩耍;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他甚至會選擇讓兩個孩子留在四川老家。因為現在,他發現,費盡心血在北京的打拼失去了意義——1年前,張國勝的女兒從位於3樓的租住屋墜樓,至今仍在醫院治療。

  穿越畢竟永遠只能停留在電視劇的創作想象裡,33歲的張國勝從女兒墜樓那天開始,注定要生活在痛苦與自責裡。

  兩年前,張國勝夫婦在北京市大興區租了一間30平方米左右的店鋪,開了一家面館。悲劇發生前,大女兒白天在幼兒園,晚上就跟父母一起住在店裡。後來,由於張國勝的父母年紀大了,力不從心,在四川老家的小兒子也來到北京。

  在類似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候鳥』現象較為普遍,他們的父母白天多忙於生計,對孩子疏於監護。現實狀況是,這些父母的安全意識並不強,在高樓林立、車流如織的北京,對孩子的監護狀態依然延續著農村散養的習慣。

  媒體沒少報道墜樓這類悲劇,張國勝也曾想過到附近的建材店購買防護網裝在租住屋的窗戶上,但他找了幾家店都沒有買到,再加上考慮到樓層並不高,裝防護網的事也就暫時擱置了。隱患就此埋下。

  一年前的夏天,由於天氣太熱,7歲的女兒與5歲的兒子突然提出要回家洗澡。平時,兩個孩子一早便會跟著父母來到面館,直到晚上10點面館關門纔一起回租住屋睡覺。

  『疏忽了啊!』張國勝面對記者,痛苦地自責。當時,夫妻倆壓根沒想到兩個孩子獨自回家的危險。

  傍晚6點,正是面館生意最為繁忙的時刻。當然,從現實生計的考慮,似乎很難苛責這對父母的選擇。從面館到租住屋大概需要走10分鍾左右,張國勝夫婦甚至沒有考慮到兩個孩子穿行馬路是否安全。

  至今,張國勝夫婦也不明白,兩個孩子為何要去爬窗戶。目前唯一的解釋是,孩子想去拿窗外伸縮式衣架上晾著的衣服。(記者趙麗實習生劉雪妍)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