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永安公共自行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請近日獲審通過,因擁有共享單車服務『永安行』,永安此次過會也被解讀為『共享單車第一股』的誕生。
在永安提交的招股說明書中,兩個數字引起了市場的強烈興趣。一是截至2016年年底,其共享單車業務佔主營業務營收的比例僅為0.05%,有媒體將此解讀為『共享單車收入不值一提』;二是共享單車業務毛利率高達92.27%,亦有觀點認為這證明共享單車未來盈利可期。
盡管兩種解讀都並不准確,業務佔比低其實是因為永安的共享單車服務2016年11月底纔投入運營,而毛利率高則來自於投入的共享單車尚未開始折舊,但對這兩個數字的廣泛討論,實際上正體現出市場對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和前景的關切。
來自第三方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4月,我國共享單車行業共計融資90億至100億元,資本『輸血』的規模不可謂不大,但考慮到車輛折舊、損毀維護、『燒錢』補貼等因素,僅靠分時租賃產生的租金收入,共享單車的『造血』能力顯然難言平衡。在盈與虧之間,共享單車是否還有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有些看似靠譜的盈利模式其實處於『灰色地帶』,比如被廣泛質疑的押金資金池。
摩拜和ofo兩家巨頭今年1月都宣布,用戶數量超過千萬。按照摩拜299元押金,ofo99元押金,其沈淀的押金分別高達29.9億元、9.9億元。有業內人士測算,以摩拜沈淀的押金量計算,即使通過銀行的基本運作,年收益也將突破3000萬元。
但在另一方面,對於共享單車押金的使用模式乃至投資方式,以及投資收益的歸屬,目前的法律規定並不明確。盡管多家共享單車企業均表示用戶繳納的押金統一存放在銀行,進行第三方資金監管,但具體如何使用則語焉不詳。3月20日,北京市海淀工商分局就發布通告,其中點名批評摩拜單車退款難,處理客訴效率低導致投訴量大幅增長的問題,更說明依靠押金『生金蛋』的盈利模式從長遠上看,恐怕將隨著監管的加強難以成立。
有些看似靠譜的盈利模式目前仍是紙上談兵。比如流量變現或者與本地服務結合增值收入。小鳴單車創始人鄧永豪就表示,在本身的騎行收入之外,車身上面的廣告、APP上面的廣告、給其他平臺進行引流等,都是可變現的渠道。市場研究機構速途研究院院長丁道師也表示:『互聯網模式下,除了租車收費以外,每輛自行車也是大數據的承載體,可以搜集獲取大量用戶的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同時推出各種廣告營銷產品、電子商務產品、游戲產品等,這種拓展性也是傳統自行車租賃企業無法比擬的。』但這些『生錢之道』只是『看上去很美』,現在將全部精力用於造車與修車的共享單車企業尚無力顧及。
倒是騎行產生的租金收入本身,有可能在用戶消費習慣被培養起來,同時市場完成一輪洗牌後,為共享單車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畢竟解決城市『最後一公裡』出行難題,是共享單車模式的核心競爭力,一旦行業結束『燒錢』競爭後,共享單車的租金價格也會回歸理性。只是考慮到目前資本的熱情洋溢,行業『洗牌』何時纔能告一段落還是未知數。
這就是共享單車行業目前在商業模式上不得不面對的尷尬。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參與總人數達6億人,比上年增加1億人左右。預計到2020年,共享經濟的交易規模佔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
然而,如果沒有實打實入賬的『真金白銀』,持續健康發展對一頭紮進分享經濟的諸多平臺來說,只是一場鏡花水月。從共享單車到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分享經濟的發展,不能只依賴於資本的『傻大膽兒』,也不能只依靠於對未來的美好暢想,是否能回歸商業本身的冷靜和理智,是否能在『輸血』和『造血』中找到平衡,也許將真正決定諸多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