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29日消息(記者 孫冰潔)近日,一套教材引起了極大爭議。『同學們,誰能告訴我什麼是月經嗎?』,行知學校,一所位於北京大興區的打工子弟學校,當老師在五年級的課堂上問出這一問題時,一位女生舉起了手,隨後站起來大聲的給了老師一個標准答案。
這只是課堂上再平常不過的一幕,在班上隨機點名一個同學,他們能准確的指出人體生殖器官的名稱,知道生命的由來,重要的是,他們可以自如地使用陰道、陰莖、精子卵子等詞匯,像指出如耳目手足等器官一樣,絲毫不覺得別扭。
擺在這些孩子面前的,是一本叫《珍愛生命》的課本,從一年級開始,這套教材已經陪伴了他們五年。
就是這套教材卻在近日引起了極大爭議。爭論的焦點,在於『尺度大』。
2月底,杭州一位小學生家長在微博上吐槽,稱學校發放的《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尺度太大,並曬出含有『男女生殖器官相關介紹』。此後,在一片爭議聲中,涉事小學收回了讀本,但同時也表示,性教育課程在中小學開展很有必要,將來會在合適時機繼續推進相關課程。
為什麼不能在孩子面前大方談性?
『你們怎麼能在孩子面前特別是在課堂上講這個呢?『
『為什麼不能用更委婉的方式,而要簡單粗暴呢?』
……
成立於2015年的希希學園,是一家專注於推廣兒童性教育的公益組織。
課本爭端出現後,身為希希學園的一名義工,徐寶淑的耳邊充斥著來自親友的疑問甚至責難。
她並不覺得陌生,因為就在半年前,她也是質疑者中的一員。
』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嘛,就是很避諱談這個,能回避則回避。『可是當三歲的孩子開始問他,為什麼男孩女孩的身體不一樣,他從哪裡來,?這些問題時,她突然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而在昌平的一所打工子弟學校,當希希學園的工作人員苗穎將三張印有人體生殖結構的海報張貼在黑板時,底下坐著的三十多名女生開始與同伴竊竊私語,當充當道具的衛生巾出現在課堂上時,這些已經初三的女生,開始臉紅,甚至有意識地低下了頭。
這是苗穎第一次來該校開展性教育講座,講座的內容並沒有太復雜,主要圍繞青春期男女體征的變化以及衛生等方面展開。只是與行知學校的小學生們不同,這些隨父母來京就學的流動少年,此前並沒有在課堂上上過專門的性教育課,而父母也對此避而不談。
『他們一般不讓我上網,更不會讓我查這些。』一名女生告訴記者。
這場講座讓苗穎頗多感慨,一方面她欣喜於學生與她的互動要好過此前接手的其他學校;但感嘆也隨之而來,這些女生大大多數問題都圍繞青春期的生理變化產生,『有些連基本的衛生知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都沒有,這多危險啊。』
因為父母進京務工,北京周邊郊區聚集了大量以流動青少年為主要生源的打工子弟學校。漂泊不定的生活、父母的無暇顧及、保障措施的不到位,也讓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問題一度引人關注。
從2011年出版一年級課本開始,如今《珍愛生命》教材已經編寫到了6年級,成為希希學園在14個打工子弟學校推廣性教育的指定用書。
從一年級開始,學校就引入了專門針對小學生的性教育課,每學期6課時,一周一課。從剛開始認識性器官開始,逐層遞進,到五年級,他們已經能夠毫不避諱地談論月經、遺精這些很長時間裡被在公共場合自動屏蔽掉的詞匯。
『就是每個月都會有那麼幾天不舒服,這沒什麼可怕。』
9歲的五年級學生梁曉琳能夠從生理角度詳細地將出男女第二性征的特點,『我們從一年級就開始學了。』
這些知識並非家長教授,幾乎全部來自於課堂,這也是大多數打工子弟學校學生了解性知識的主要渠道。
』我的想法就是不能騙他,但又不知道怎麼對他解釋。『困惑的徐寶淑因為做義工結識了希希學園的負責人韓雪梅。
』她開始給我灌輸一些觀念,總的來說就是不能回避,應該告訴他。
我後來想明白了,你對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講這些,他並不會往那些成人的方向去想,他接受的就是知識,孩子的世界是很單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