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維:開啟新時期教育援藏新模式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國家有關部委和兄弟省市采取定期輪換的辦法先後派出大批教師支援西藏,建立了第一所中學、第一所中等師范學校、第一所大學;
1985年,中央決定在內地開辦西藏班;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定了『對口支援、定期輪換、分片負責』的援藏方針……
一批又一批援藏乾部為西藏教育事業的發展奉獻著青春和智慧。
隨著西藏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往『分散式』的教育人纔援藏模式不足以從根本上扭轉教育落後局面,『組團式』教育援藏的決定,開啟了教育援藏工作的新篇章。
毛力提?滿蘇爾司長介紹,無論從規模、組織,還是經費投入,『組團式』教育人纔援藏都開創了很多第一次。一次性選派800名左右專任教師進藏支教,並且工作時間持續三年,同時400名教師出藏培訓,培訓一年,在選派進藏支教歷史上,這是第一次;從國家層面成建制地選派專任教師赴藏支教,部署自上而下,周密聯動組織,以直屬高校附屬中小學為示范、援藏省市學校為主體,選派數理化為主的緊缺學科教師,這是第一次;對口支援省市和直屬高校從援藏經費中安排專門經費,用於支持『組團式』教育人纔援藏工作,這也是第一次。
我們共同期待的,是推動西藏教育水平實現跨越式提昇、革命性改變。
責任意識:紮根雪域育桃李是人生的必選項
『從你的心中抽絲織成布帛,仿佛你的愛者要來穿此衣裳;
熱情地改造房屋,仿佛你的愛者要住在其中;
溫存地播種,歡樂地收刈,仿佛你的愛者要來吃這產物;
用你自己靈魂的氣息,來充滿你所制造的一切。』
也許,這群可愛的人,注定會選擇站在最高處講述最美的故事。
『他們業務精良、作風過硬、事業心和責任感強,他們具備組織領導和綜合協調能力,以及豐富的管理經驗。最重要的是,他們始終對受援學校懷有一種欣賞的眼光和負責任的態度。』毛力提司長說,『他們用一堂堂課,一次次家訪,一份份成績單,生動詮釋著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
高原缺氧和身體不適的困難,需要馬上進入工作角色,進入教學管理一線,承擔大量的教學管理任務,教學伊始的不銜接不適應……對於志在『授人以漁』的援藏教師們來講,解決的辦法總會比問題多。通過與受援學校師生廣泛座談交流、與學生和家長交流、隨堂聽課等多種方式,調整思路方法,他們快速進入教學狀態。
同時,『組團式』教育人纔援藏教師們也深深認識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育一定要有一個積累和逐步提高的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就這樣,他們如工匠一樣執著、一樣追求卓越,日復一日地精心打造著『家門口的內地西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