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欲來時,先散滿天風雪。
從2017年的初春回望21世紀以來的全球社會,我們在安享全球化帶來的繁榮與希望時,內心似乎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充斥著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猶疑與困惑。
希望來自發展: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以其強勁的發展勢能,重塑著世界發展路徑。
困惑源於日益增多的挑戰和風險:金融危機陰雲未消,戰亂衝突時有發生,恐怖主義、難民危機、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在更深層面,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揮之不去,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滯後於時代發展的步伐,帶動數十年繁榮盛景的經濟全球化遭受一部分人的質疑,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迅速蔓延。
『我們從哪裡來、現在在哪裡、將到哪裡去?』國家主席習近平不久前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出的醒世之問,是關乎人類命運的根本性問題,需要國際社會以足夠的智慧和勇氣來面對。
中國,正以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引領世界前行方向的思考,擘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之路。
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中國主張
古往今來,安危相易。
2月21日,世界銀行發布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貿易遭遇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低增速: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增速在1.9%至2.5%區間。
陷入經濟衰退的一些發達國家紛紛采取保護主義措施,曾被奉為圭臬的投資與貿易自由化政策開始受到質疑,區域經濟一體化呈現排他性、封閉性、碎片化發展態勢。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怪現象:一些曾長期享受著全球貿易自由化紅利的西方國家,如今卻成為擔懮全球化的主體。
在世界經濟下行期,發達國家的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等矛盾逐步凸現,一些國家的政黨和政治人物為了迎合民意、贏得選票,就會扯起保護主義旗幟,高喊反對經濟全球化的口號,到處找『替罪羊』,把民眾注意力從國內引向國外。『一些西方國家以自身政治和戰略利益來影響全球化路徑、衡量全球化成果,成為全球化困境的主要原因。』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程恩富說。
程恩富指出,對全球化發展方向的爭論,關系到我們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抉擇。逆轉全球化趨勢,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人員流,無異於因噎廢食、揚湯止沸,最終自損自傷。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發展環環相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協調合作是必然選擇——習近平主席的主張得到了眾多國家領導人的認同。
有人形容,在今天的全球治理中,中國正扮演著四重角色:利益攸關方、關鍵行動者、議程設計人和變革領航員。『這其中包含價值理念、制度設計在內的治理思路。』全國政協委員、中聯部原副部長艾平說。
在實踐方面,中國提出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的『一帶一路』倡議,設立亞投行、絲路基金等開展國際金融合作。3年多來,『一帶一路』倡議已得到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正在迅速擴大。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500多億美元,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開花。2016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累計投資超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18萬個就業崗位;
在理念方面,中國強調正確的義利觀,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的全球觀,正引領經濟全球化從困頓徘徊中走上光明大道——
2016年金秋,在中國杭州,習近平主席和出席G20峰會的各方嘉賓就加強政策協調、創新增長方式,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國際貿易和投資,包容和聯動式發展等議題達成許多重要共識,讓世界經濟從杭州再出發;
在秘魯利馬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要認識和把握自身發展和外部環境的互動變化,捕捉新機遇,定位新角色,創立新優勢。同時,全球化也提出需要深入研究的新問題,我們要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發展方向,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增強廣大民眾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
在瑞士達沃斯,習近平主席提出,我們要主動作為、適度管理,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我們要順應大勢、結合國情,正確選擇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節奏;我們要講求效率、注重公平,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
從杭州、利馬到達沃斯,習近平主席以宏闊的歷史視角和富有遠見的辯證思考厘清了人們對全球化效應的認識,堅定了各國對全球化前景的信心,彰顯了『中國擔當』和『中國自信』——來自中國的理性聲音正在成為時代主旋律。
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經濟全球化的進展必將與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演變互為因果、借力偕行,如同兩條奔騰不息的江河,終將匯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潮。
創新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方案
2月10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協商一致通過『非洲發展新伙伴關系的社會層面』決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決議敦促各方進一步促進非洲區域經濟合作進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等便利區域互聯互通的舉措。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遭遇逆全球化寒流,懮懼惶恐侵蝕人們信心的時候,中國貢獻愈發醒目和帶有溫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24次出訪,足跡遍及五大洲51個國家——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擁抱世界,以自身發展帶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就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提供中國方案,展現了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境界與擔當。
——中國發展的新理念,正在引領國際社會破解世界發展難題的思路,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中國藥方。
回顧去年親身參與B20峰會的難忘經歷,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對習近平主席在B20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記憶猶新。
孫丕恕說:『更多的中國印記,更多的中國元素,成為峰會成果的重要特點。中方主導提出的G20智慧創新倡議、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全球投資政策環境等倡議,得到了國際工商界的廣泛支持。』
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從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到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理論,一系列被實踐所證明的科學思想不只成為中國改革創新的引領,也為世界經濟復蘇貢獻了『良方』。
——中國發展的新實踐,為世界經濟走出迷霧點亮了一座燈塔,為全球經濟增長作出了中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