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杭州西湖北岸,開車向北約一個小時,就到了湖州市的德清縣。如果你想多聽幾個改革故事,不妨到德清來。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德清的一家電子器材廠,與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聯姻』,成立了全國首家科研生產聯合體。『產學研』模式就此誕生。那個年代,很多上海的工程師趁著周末一天,往德清這邊趕個來回,給鄉鎮企業作指導。『星期日工程師』曾引發全國大討論,人纔流動從此開端。
德清有山,莫乾山。在經濟體制改革起步時,『莫乾山會議』曾寫下濃重一筆。德清有田,『股票田』。世紀之交,德清沈家墩村以成片土地『入股』,促土地流轉,『股票田』改革為農村土地改革寫下鮮活一筆。
新時代的德清,改革故事更多。
2014年底,中央深改領導小組部署開展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次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給予授權。半年後,德清在全國33個試點縣中,第一個『吃螃蟹』——當地青年趙建龍,買下了一塊廢棄廠房集體土地的使用權,在莫乾山腳下建起『醉清風』酒店。
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這一重大改革上,德清一口氣拿下入市第一宗、登記第一證、抵押第一單3個『全國第一』。這裡的數字鄉村集成改革、綜合醫改、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等,也都有獨到探索,經驗被推廣向全國。
德清,地方不大,人口不多,卻是個名副其實的『改革大縣』——近年來,它先後承接了國家級改革試點53項。這是什麼概念?從全國看,一個縣,如能承擔一項國家級改革試點,就已很了不起。
德清人常說,『我們是吃「改革飯」發展起來的』。德清人把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感受,歸結為四個字——『停不下來』,朴素且直白。何謂『停不下來』?結合實地調研觀察,有三層含義:
——不能停下來。二十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之江新語》裡寫道,『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一個地方也好,一個企業也好,倘若改革創新停下來了,發展也就停下來了。所以,實踐者們最清楚:改革,不能停下來。
——不想停下來。誰不想停下來?兩個關鍵人群:當地的廣大群眾,他們是諸多改革試點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積極參與者。還有當地的黨員乾部,他們是改革的直接操作者。雖然任務繁重、壓力超大,但他們不想停下來。
再深問一層:改革者們為什麼不想停下來?德清的實踐,給出三個關鍵回答:其一,初心使然。勇於改革創新,已是德清乾部群眾重要的精神特質。其二,在改革最前沿、最難處建功立業者,能得到及時的激勵褒獎。其三,在改革容錯制度建設上,德清走在浙江前列、全國前列。
——不讓它停下來。一個領域內,前一輪試點若是德清衝在前面,下一輪試點,頂層設計者往往還會把任務交給它。德清在若乾領域突破後,其他領域的頂層設計者,也更願意把任務交給它。『上邊千條線,下邊一根針』,越到基層,改革跨領域的內在連接越緊密。
改革任務,總是『一串一串地』到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德清的改革腳步裡,真切而具體。
德清的改革經驗,折射著浙江乃至全國的鮮活經驗——注重系統集成,注重突出重點,注重改革實效,堅持讓人民受益,也始終依靠人民。他們已搭建起『1+7+N』的改革重點任務體系,最近正突出抓『微改革』——從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的關鍵小事出發,推出一百多項『微改革』,有效破解老百姓身邊的痛點、堵點。
不能停下來、不想停下來、不讓它停下來,匯集成『停不下來』。
這正是一線的改革者們,用生動的實踐、朴素的話語,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改革開放永不停步』的重要要求,響應著總書記發出的『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偉大號召。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德清,只是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的一個地方實踐縮影。
用改革眼光看,大江南北,遍布『德清』。
(文?總臺特約評論員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