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鄭州5月13日電(韓章雲 李悅 王珊)中國有句俗話,『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說的就是一門古老的工藝——鋦補。在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的大河村遺址博物館,該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件精美的白衣彩陶盆,它的出土把中國鋦補工藝歷史向前推進了4000年。
5月13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物探源集中采訪團走進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在這裡探尋仰韶文化的瑰寶。
考古證實,大河村遺址是一處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夏商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遺址,面積約53萬平方米,距今約6800年至3500年,以仰韶文化堆積為主要內涵。考古發掘表明,先民們在大河村生息繁衍達3300多年,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文化。學界也將大河村遺址譽為『中華文明起源的標識性遺址』『仰韶文化的時代標尺』。
據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長胡繼忠介紹,大河村遺址最為典型、最具特色的出土物當數彩陶。該館的『鎮館之寶』白衣彩陶盆年代為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約5000年歷史,其色彩絢麗,花紋豐富,口徑近46厘米,如此大口徑的陶器在國內同時期非常罕見。
除了口徑大,這件白衣彩陶盆還十分精美,其通體施白釉,猶如給器物『穿上』白衣,在白釉之上,先民們用鮮艷的顏色繪制了豐富的圖案。在白衣彩陶盆的口沿處,有8組直線紋組成的對稱圖案,其腹部也有4組由方格紋和圓點紋組成的對稱圖案。『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人已有了對稱等分的概念。』胡繼忠介紹說。
這件白衣彩陶盆並非完整無缺,器身有先民修補的痕跡。在盆身裂縫旁,先民們鑽出一些兩兩相對的小孔,並用金屬將之補齊。『我們認為,這就是現在的鋦補工藝。』胡繼忠說。
鋦,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用鋦子連接破裂的陶瓷器等。』陶瓷器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修補陶瓷器也衍生出一系列的工藝,鋦補正是其一,用銅或鐵打成扁平的兩腳釘,用來連接破裂的陶瓷器。那麼,鋦補工藝何時出現?
胡繼忠介紹,鋦補工藝最早見於宋代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其中就繪制有鋦補做活兒的一幕。白衣彩陶盆的出土則證實,在仰韶文化時期就有鋦補這門工藝,『可以說白衣彩陶盆的出土將我國的鋦補工藝歷史又向前推進了4000年。這也說明當時這件白衣彩陶盆非常珍貴,它出現裂縫之後先民就用鋦補工藝將其緊緊地固定好繼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