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海水漸暖,福建中新永豐實業有限公司養殖的100萬籠鮑魚苗正忙著『搬家』。
『每年4月下旬到6月初,是鮑魚北上的時候。』公司董事長吳永壽介紹,鮑魚養殖要求水溫保持在15至25攝氏度之間,夏天福建水溫高,不適宜鮑魚生長,而山東省附近海域的水溫正合適。
公司有兩艘5000噸級專業運輸船,保障鮑魚轉場。船上配置了先進的噴淋式供水系統,可直接引入海水循環,運輸途中鮑魚成活率接近100%。
『鮑魚的高品質和高價值主要通過大規格體現,但大規格鮑魚市場一度被國外壟斷。』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柯纔煥介紹。
自2007年起,柯纔煥帶領團隊潛心鑽研,歷經11年努力,研發出新品種『綠盤鮑』。『多地養殖對比試驗結果表明,新品種養殖周期明顯縮短,生長規格比普通鮑魚大一倍以上。』柯纔煥說。
鮑魚養殖的發展之路,是福建踐行大食物觀、科學開發食物資源的一個典型案例。
福建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裡,有大小海灣125個、海島2200多個。『靠海吃海』,福建加快建設『藍色糧倉』。
福州市連江縣定海灣,碧波蕩漾的海面上,漂浮著全國首臺半潛式漁旅融合深海養殖裝備『閩投1號』。『平臺總長92米、寬36米、高27米,水下養殖水體達6.2萬立方米,年產優質大黃魚600噸,年產值達1億元。』平臺工作人員范永傑介紹。
踏上平臺,只見智慧漁業系統顯示屏上,一條條金鱗密布的大黃魚甩著尾巴競相逐食。配備聲吶、視頻監控、海流監測等設備的智能系統,可根據水溫、水質和魚群情況指導生產,實現『一屏在手、一目了然』。
像重視耕地一樣重視海域,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海洋開發,福建『海洋牧歌』越唱越響。2023年,福建海洋生產總值約1.2萬億元,水產品總產量890萬噸,水產品人均佔有量200餘公斤,均居全國前列。
『踐行大食物觀,大力推進「藍色糧倉」建設,福建將進一步優化漁業產業結構,增強水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推進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