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春賞春,了解山川之美;走進鄉村、社區,了解人文之美;親身實踐,培養學生基本生活技能……近日,湖北省利川市教育局發布通知,明確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024年放春假2天,當春假碰上清明節假期,可以連續休假5天。在組織形式上,既可安排學生以分散或自由組合方式開展活動,學校也可統一組織開展集體活動。
其實,這已經不是中小學校第一次嘗試增設春假了。此前,杭州市就推出了中小學春秋假改革方案。當地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有了春假,可以讓我們的孩子舒舒服服睡上幾個懶覺;也可以快快樂樂地去游西湖,因為四五月的西湖是最美麗的。
『春光正好』『尋春賞春』『快樂游西湖』『舒服睡懶覺』……不難發現,在談論學校春假政策的言辭中,充滿了美好浪漫的氛圍感,仿佛時間都慢了下來。
其實,這正是春假存在的意義,哪怕只有短短幾天,也可以成為一種提醒:凡事張弛有度,學會從單調的生活狀態中走出來,走入自然感受四季變化,接觸社會擴展自身視野,本身也是成長的一門必修課。用流行的話說,孩子們也要在學會度過閑暇的過程中,培養出獨屬於自己的『松弛感』。
有了春假,如何度過這段可以『無所事事』的時光,可謂十分重要。對此,需要避免不少尷尬的情況。比如,有的學生因家長上班只能獨守家中,整日與手機、電腦為伴;有家長認為孩子時間緊、任務重,於是把春假時間切換為培訓班時間,孩子放個假反倒更累;還有些學校組織的活動僵化無聊,『精准避開』了孩子們的興趣點。
而要讓中小學春假不只是『看上去很美』,首先要加強家校溝通,讓家長和老師走出應試思維的框架,真正為孩子創造出寬松的『休假環境』。
家長要意識到,相比於趕著在這幾天『內卷』課業,引導孩子或是下田參與接地氣的活動,或是自己做做便當與小伙伴開心春游,或是看看話劇、逛逛博物館,反而可能讓他們更好地關照自我、了解社會,為寶貴的青少年時光增添色彩。
前幾天,筆者與一位年少時學習很『拼』的同學聊天時,她就感慨道:現在想想,其實當時應該不要那麼緊繃,人生很長,學習絕不是生活的全部。
在現實層面,要回答『大人不放假,孩子誰來管』之問,關鍵在於進一步落實員工帶薪休假制度,讓家長們有時間陪伴孩子度過春假。
對學校和老師來說,如何創造性地組織春假活動,也值得思考。其實,春假活動並不一定意味著跟傳授知識『絕緣』,而是要突破傳統的授課方式,探索更多元生動的教學場景。
例如,當春光正好,與其讓學生端坐在教室裡生硬背誦古文,不如把《詩經》《論語》中關於春日的佳作整合起來,讓大家圍坐在公園的草坪中傾聽講解,在春風拂面的真實觸感中體會傳統文字之美。另外,中國地大物博,很多地方都有獨特的在地文化和山川風物,春假活動不妨就因地制宜,引導孩子們通過文博活動、非遺體驗等方式,好好了解一下這方土地上特有的風土人情。
總之,中小學春假還可以有更多『打開方式』。長遠來看,引導孩子自在、松弛地探索自我、融入社會,或許能讓他們受益終身。
撰文/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