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新華社經濟隨筆|陝北小米的新味道
2024-03-23 12:04:14 來源:新華社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西安3月22日電題:陝北小米的新味道

  新華社記者陳鋼、雷肖霄

  春日的黃土高原正從寒冬中蘇醒。熬一碗陝北小米粥,薄薄的米油覆在上面,米汁如脂,入口回甘。

  豐收,是農民朴素而恆久的期盼。

  『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清香醇厚的小米粥、小米飯,是陝北人餐桌上永不過時的美味。延安時期,小米更是滋養了千千萬萬革命戰士,成為『紅色傳家寶』。

  然而由於經濟效益低、銷售渠道窄、耕作費時費力等問題,當地小米產業一度低落。

  俯身田間,探究小米之變。

  聚人纔,拓渠道,促增收。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基層用一個個實踐案例作答。

  因小米而得名的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大學生張雄彪與20多個同學一起返鄉創業,設立陝西青創聯盟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幫助鄉親們『賣小米』,累計帶動農民增收600多萬元。

  在革命聖地延安,『80後』村民毛偉嘗試『觸網』直播,鏡頭裡山野民居,裊裊炊煙,帶動『土特產』飛出『山坳坳』,最多一天收入超8000元。

  植根一方水土是農業『源頭活水』,熱情擁抱新模式拓寬振興之路。目前陝北地區谷子、糜子等小雜糧種植面積約360萬畝,總產量約39萬噸,重點企業近百家。

  流通多渠道助推『土特產』飛向大江南北。從2014年至2023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由1800億元增長到2.49萬億元。

  『數商興農』,卻不止於興農。

  從田間地頭到廠礦車間,數字經濟正持續賦能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加速產業蝶變。

  走進企業,感受產業之變。

  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

  如今走在陝北大地,小米產業的『熱氣騰騰』處處可見:選育良種、規模經營、培育企業、開發產品、打造品牌、線上銷售……

  小米鍋巴、小米酥、小米乳、小米油、小米茶、小米咖啡……品類豐富的『新味道』,讓小米成為新時代『網紅』。

  從『充飢飯』『紅色米』到『致富糧』,產業鏈長了,附加值高了,土特產『洋氣了』!

  淡淡鄉愁裡有不變的滋味,產品創新則帶來『青春活力』。陝北小米種植面積已有約100萬畝,年產量約16萬噸,『延安小米』『米脂小米』等品牌價值不斷提高。

  科技助農,卻不止於助農。

  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昇。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引領的新質生產力,正加速構建我國現代產業體系。

  感知市面,洞察時代之變。

  重創新,求突破,謀幸福。

  呷一口新開發的『小米乳飲料』,米香在脣齒間回蕩。從『糊口糧』到健康『新寵』,折射出消費結構的轉變。

  一人食、減脂餐、零添加等消費觀念,正重塑消費習慣。滿足人們健康需求的同時,不斷創新的小雜糧成為陝北農民增收的『拳頭產品』。

  氣溫回暖,黃土高原又添新綠。銷售特色農產品、體驗陝北民俗、民宿迎來客人……陝北小米助力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增收致富實現『多點開花』。

  創新富農,卻不止於富農。

  消費格局重塑,為構築新競爭優勢贏得主動。正在培育的新質生產力,讓『土特產』成為『香餑餑』,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山丹丹紅來喲山丹丹艷,小米飯那個香來喲,土窯洞那個暖……』立於溝?之上,高唱一首陝北民歌。

  餘音回蕩,神清氣爽。

  陝北小米的新味道,是迎面而來的和美鄉村。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