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國際機構密集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2023-12-01 09:04:11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11月30日電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國際機構密集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新華社記者鄧茜

  『中國經濟展現出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2024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超過今年』『中國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在全球經濟面臨多重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國際機構近來密集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

  面對復雜外部環境,中國堅定推進改革開放,穩增長政策措施持續發力,賦予中國經濟強勁的內生動力、韌性和潛力,極大提振了全球商界的信心。

  密集上調增長預期

  今年以來,在地緣政治危機、美國財政貨幣政策外溢效應、一些美西方國家大搞所謂供應鏈『去風險』等負面因素下,全球經濟艱難前行。全球通脹壓力難解、貿易環境惡化、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在多重不利因素面前,中國經濟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持續回昇向好,宏觀調控組合政策發力顯效,備受外界關注。

  自二季度以來,國際機構紛紛對中國經濟表示看好,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在《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年中更新報告中率先調高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年初預測的4.8%上調至5.3%。在中國三季度經濟增速快於預期的利好趨勢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日前分別將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調高至5.4%和5.2%。更多商業機構陸續跟進,摩根大通把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5%上調到5.2%,摩根士丹利將這項預期從4.8%-4.9%上調至5.1%,花旗集團從5%上調到5.3%,瑞銀集團從4.8%上調至5.2%,日本野村證券從4.8%上調至5.1%。綜合來看,相關機構均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5%以上。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中國資深經濟學家趙廣彬表示,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將接近5.5%,隨著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發力顯效以及私營部門投資增長,2024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超過今年。

  這些看好和上調有其堅實的事實依據。在復雜艱巨的各種挑戰面前,中國經濟頂住壓力,展現出強勁韌性和吸引力。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表現亮眼。1月至10月,中國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947家,同比增長32.1%,加拿大、英國、法國、瑞士、荷蘭實際對華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10.3%、94.6%、90.0%、66.1%和33.0%。

  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經濟與國際研究所主任馬科斯·皮雷斯說,中國經濟不僅實現增長,而且發展質量也在穩步提昇。在新能源發電設備、電池和電動汽車產業的推動下,中國清潔能源行業尤其值得關注,『短短幾年內,中國已成為這些領域無可爭議的領導者』。

  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穩住了規模,保持了增勢,提高了質量,國際機構投下這些『信任票』是對中國經濟發展實績的明證,中國對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和『動力源』的作用更加凸顯。

  改革開放決心廣獲認同

  外界密集上調中國經濟預期,同樣基於中國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伴隨中國穩增長、促開放政策措施落地生效,外界日益認識到並高度評價中國改革決心和開放誠意。全球更多商界人士評價,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中國發生的一切惠及所有國家。』全球知名投資人吉姆·羅傑斯日前這樣告訴新華社記者。

  他對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表示高度贊賞。『這對世界和中國都極為有益。』羅傑斯說,中國40多年來持續推進對外開放,對華貿易增長的周邊國家極大受益。與40多年前相比,美國與中國如今雙邊貿易規模巨大,給雙方都帶來好處。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中國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主動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高標准經貿規則,不斷完善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機制,進一步縮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努力打破制約創新要素流動的壁壘,深化數字經濟領域改革,向世界展示了以開放促發展、以開放促共贏的堅定決心,讓『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的共識更加明晰。

  墨西哥中國商業科技商會副主席塞薩爾·赫蘇斯·弗拉戈索表示,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提高,各國不僅能更深入對華開展供應鏈合作,還能借鑒中國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等發展經驗。中國舉辦的進博會等展會備受歡迎,許多人希望通過參與其中,更加精准了解和把握發展機遇。

  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中國繼續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各方搭建更多更大的合作共贏平臺,贏得國際社會積極響應。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形成458項成果,中外企業達成972億美元的商業合作協議;第六屆進博會按年計意向成交創歷屆新高,展商數量和展覽面積均創歷史新高;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世界500強和全球供應鏈體系龍頭企業齊亮相,境外參展商來自55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商界用行動表明,他們相信投資中國、深耕中國依然是上佳選擇。

  近期,中方試行擴大單方面免簽國家范圍,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6個國家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中方這一新開放舉措,深得國際社會認同。『免簽政策展現出中國為促進商業合作、人員往來和人文交流所作的努力。』德國柏林普魯士協會名譽主席福爾克爾·恰普克說。

  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形勢下,中國持續推進『市場機遇更大』的開放、『規則對接更好』的開放、『創新動能更足』的開放和『包容共享更強』的開放,用實際行動為促進世界經濟復蘇和全球發展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所謂『去風險』和『脫鉤』根本行不通

  中國經濟的強勁韌性和外界密集上調中國經濟預期的行動表明,美西方所謂『去風險』和唱衰抹黑之術非但沒能奏效,反而讓更多有識之士更加認清,短期因素無法逆轉長期趨勢,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和中外合作共贏勢不可擋。

  『今年以來,包括美國在內的某些西方國家媒體和政客,一會兒說中國經濟將要崩潰,一會兒說中國經濟是定時炸彈,一會兒又稱中國某某城市變成了鬼城,』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郭生祥說,『這些說辭脫離常識,在事實面前顯得十分滑稽。』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傑弗裡·薩克斯表示,教育、技術和創新是觀察中國經濟最基本的方面,中國在這些方面是一流的。在未來30年,中國將在數字技術、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等諸多科技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哈伊裡·圖爾克表示,中國經濟聚焦高質量發展,注重創新發展,前景光明。所謂『去風險』和『脫鉤』根本行不通,『中國經濟在全球不可或缺』。

  中國所具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纔優勢,正是中國經濟砥礪向前的底氣,得到外界日益廣泛的認同。

  IMF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特認為,研發和創新將在中國經濟未來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有良好的商業環境和人力資本基礎,投資建成大量基礎設施,這些都為中國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羅傑斯表示,雖然在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各種挑戰,但中國選擇了正確的發展道路和前進方向,伴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將成為21世紀全球最重要和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參與記者:王建剛、熊茂伶、卞卓丹、吳昊、劉亞南、徐靜)

責任編輯:邱浩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