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全國政協2022年度好提案出爐,全國政協委員王靜牽頭的《關於破解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難的提案》榜上有名,此前該提案也被全國政協重點督辦。
王靜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准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這份提案源自她工作中的經歷。

經過10餘年攻關,王靜和團隊研究出了『基於膠體金試紙條及移動終端的食品安全和體外診斷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和系統』,用試劑條結合微信小程序,5分鍾便可檢測多種農藥殘留。
但就是這項惠民技術卻用時兩年纔轉化落地。在與有意合作的團隊談判過程中,王靜團隊需要了解與企業合作的契合度,是否符合政策,能不能落地轉化。一來二去,花費了很多時間,一度讓她想放棄。
王靜拿到手的政策材料也有很厚一沓,『這讓我們純粹做科研的人非常頭疼』。在來來回回的磨合中,王靜意識到,既懂科技創新規律、又懂市場商務實踐、還懂法規制度的『專業人』『明白人』稀缺。
王靜說,要實現成果轉化,往往要把科研人員『逼成』專業轉化人員,試錯成本奇高,一不小心出現錯誤,就要從頭再來。『這些問題使很多科研人員對成果轉化只能一再觀望、望而生畏、望而卻步』。
於是,王靜梳理了自己團隊的經歷,並與各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進行交流,同時前往多地的科研機構進行實地調研,了解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在調研中王靜發現,很多科研工作者都面臨成果轉化隊伍與機構建設不能滿足實際需要這一問題。此外,還有些科技成果轉化困難,是因為有的科研人員專利申請重數量不重質量,有產業化價值的專利佔比低,甚至為了科研項目結題而『制造成果』。
在調研和座談過程中,她還發現在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現有的科研評價體系中,在職稱晉昇、科技成果獎勵時,普遍只看第一單位、第一作者,導致科研工作者或團隊缺乏與他人合作的動力,不願意坐『冷板凳』,大都做自己能獨立完成的短平快『小』成果,缺乏技術工程化、系統化和供應鏈整合的平臺和能力,難以跨越技術到商品的鴻溝,導致大部分高新成果被束之高閣。

王靜對發現的問題進行了整理,從提高專利質量,讓成果真正『值得轉』;鼓勵協同創新,完善知識產權確權制度,提供技術成果工程化的種子基金,實現『如何轉』;設立各級或第三方技術評估和轉移轉化機構或平臺,讓科研單位『敢於轉』3方面提出建議,最終形成《關於破解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難的提案》。
這份提案得到很多委員的支持,6位委員進行附議。之後,王靜接到國家知識產權局打來的電話:『您的提案被列為全國政協重點督辦提案,由我們承辦。』再後來,科技部來到中國農科院,針對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難的問題進行調研。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科技部召開創新主體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座談會,王靜在會上發言,談了自己的經歷和調研。
2022年9月,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對提案進行答復,並對提案中提到的3點建議提出具體落實方案。
『答復的內容我還是很滿意的,最起碼建議起到了作用,帶來了改變。』王靜說。
記者手記:
提案不是紙上談兵
王靜委員的一番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說,提案不是拍腦袋寫出來的,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有切身體驗和深入調研,聚焦一個問題,代表一個群體,這樣纔能真正履行好全國政協委員的職責。
初次采訪王靜委員,是在2022年的全國兩會上。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很多接地氣的建議。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的問題。王靜的工作就是為了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她幾十年如一日地開展科研工作,並把這種韌勁兒帶到了政協委員履職的過程中。
記者:李華錫
統籌:劉世昕 楊月 牟昊琨
設計:張詩蕾(實習)
- 陳鈺琪就說"粉色太娘了"道歉:之後會更加謹言慎行2023/01/20
- 『絲路擷珍——銅胎掐絲琺琅藝術展』在滬開展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