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煥新『工業風』,新中國『工人第一村』重光
2022-06-10 09:16:0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再度出發:留住一代人的鄉愁記憶

  從工人村出發,向南行走10多分鍾,穿過兩條街區,便來到沈陽市勞動公園。『五一廣場』北側的勞動模范浮雕,刻有歷年沈陽市全國勞動模范名字的『勞模牆』,如同一座座勞動者的豐碑,無不向人們講述著勞動光榮的故事。

  工人村真的老了。早在2003年,沈陽市鐵西區就對工人村大部分區域拆遷,原先的143棟三層蘇式小樓,只有36棟保留了下來。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滄桑,這裡的居住條件已經與現代化都市差距拉大,房頂瓦下的麻雀窩、樓梯間破碎的窗戶、一些樓房下沈的地面……許多地方都顯露著老舊甚至破敗。

  多年來,工人村尋求重生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2007年,鐵西區為傳承工業文化,從居民手中回購了幾棟工人村舊址樓房,並將其中一幢建設為『工人村生活館』,再現半個世紀以來工人生活的真實場景。鐵西區政府吸引社會投資者,還曾在工人村舊址規劃了鐵西區典型人物館、沈陽東方美術館等文化場所。不過,由於運行效果不佳,一些場館已經撤離。

  『與已經開發的老廠房、舊公共設施相比,工人村舊址由於住宅樓的產權分散,缺少大型空間,利用起來難度較大。』沈陽市工人新村三社區黨委書記趙詠梅說,盡管近年來相關部門努力探索,但要找到合適的產業業態和開發模式,還需要一個過程。

  2014年,遼寧省將工人村建築群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鐵西區為改善這裡的居住條件,以棚戶區改造的補償政策,征收工人村舊址上的民居,擬全部收歸國有後統一開發。『征收過程困難重重,一棟樓中有幾戶居民沒有達成補償協議,工作就得停下來。』趙詠梅說,而這種房屋產權歸住戶分散持有的狀態,又給統一開發帶來了障礙。

  盡管困難重重,鐵西區對工業文化的追求並未止步,對工人村的保護開發也從未放棄。沈陽市鐵西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長梅介紹,全區大力打造『工業文化+旅游』,加快培育『工業文化+創意』,借勢發展『工業文化+數字』,積極推動『工業文化+沈浸』,努力把工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和競爭優勢。

  『保護開發工業遺存既要「叫好」,也要「叫座」。』周長梅說,區裡引導開發單位對每個工業遺存進行個性化規劃設計,避免不同產業園定位和業態的同質化競爭。比如紅梅文創園,就突出文藝和現代氣息,重在吸引年輕群體;比如奉天記憶,以特色小吃和城市書房為主,以市井氣吸引當地居民;一些園區開發了電競類、沈浸式主題……

  『總的目標是讓文創園的發展可持續、有前景,這樣纔能將「文藝范」「工業風」「情懷牌」打得精彩。』周長梅說,未來對工人村的開發利用,也將遵循這些原則,著眼這些目標。

  不久前,鐵西區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又啟動了對工人村舊址居民的新一輪搬遷動員。『今年是工人村建設70周年。相信有政府部門提昇城區品位的決心,有各方開發運營工業遺存的經驗,已步入七旬高齡的工人村終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利用路子,在新時代煥發光彩。』張瑞期待地說。(記者王炳坤、武江民)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