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煥新『工業風』,新中國『工人第一村』重光
2022-06-10 09:16:0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沈陽工人村曾是我國最大的產業工人聚居區。這個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新中國『工人第一村』,見證了那個火紅年代,也目睹了20世紀90年代後一度步入低谷的落寞

  隨著被譽為『東方魯爾』的沈陽市鐵西區近些年來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保護工業遺存,一批老廠房、老建築、老地標在合理利用中獲得新生,這個曾經的老工業城區增強了文化活力,提昇了文化魅力,也讓一度沈寂的工人村看到了奮起的希望

  承載時光:難忘的集體榮耀

  工人村不是村,卻是工人作家張瑞永遠的『故鄉』。

  1959年出生,從牙牙學語到娶妻生子,張瑞人生大半的時光都在這裡度過。2021年,搬離工人村20餘年後,他出版新書《聖地工人村》,以自己人生的刻度記錄下工人村的起伏。

  近日,張瑞帶記者又一次回到了工人村。沈陽市鐵西區重工南街以東,36棟蘇式斜頂的紅磚小樓呈圍合形態,院內綠草如茵,嘉樹蔥郁。紅樓之外,高樓大廈林立,車水馬龍之間,工人村更顯靜謐。

  行客匆匆,很少有人停下來了解這裡曾經的輝煌。新中國成立之初,沈陽市鐵西區集中了500多家國有企業,是全國工業化最高的城區之一。1952年,沈陽市在這裡投資1200萬元,集中建設產業工人住宅區,到1957年形成佔地7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的5個蘇式風格建築群。沈陽市將這裡命名為工人村,沈陽冶煉廠、沈陽電纜廠等44家大中型企業在這裡設立了家屬宿捨。

  站在老樓前,木質窗框,樓道印花玻璃早已斑駁,張瑞的記憶卻依然清晰。

  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當冬日昇起第一縷陽光,清脆的自行車鈴聲在工人村響起,兒時的張瑞趴在窗戶上向外望,那些身穿廠服,裹著紅圍巾、羊絨帽子的人們,呵著熱氣,在雪地裡留下一串串車印。

  當時,鐵西區工業建設如火如荼。張瑞回憶,工人們不分白天黑夜,大家都不計報酬,不辭辛苦,懷著一顆熾熱的心想報答新生的共和國,工廠裡的生產紀錄月月被刷新,年年創新高。

  工人村建設規模大,『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房屋設備,商店、電影院、照相館等服務設施也一應俱全。張瑞說,住進工人村既代表著一種身份,也承載起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一次,張瑞的舅舅來家裡做客,不懂如何衝馬桶,急忙喊來張瑞。張瑞站在廁所門口,輕輕一拉,下水管道響起轟隆的過水聲,蹲在原地的舅舅突然被嚇到,一躍而起,倉皇中奪門而出……

  張瑞說,當時在沈陽,即便住在小洋樓,擁有室內衝水馬桶的人家也很少。每當同學來家裡做客,總要在廁所裡『享受』一番。擁有一個住在工人村的親戚朋友,在那時值得被人們反復提起。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沈陽工人村作為改善工人居住條件的樣板而聞名全國,常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地代表和外國訪問團前來參觀。

  工人村記錄一代人的榮光,也承載了許多鄉愁。工人村裡大多一戶人家住在一室,兩家人共用一個廚房。每至飯點,當家女主人們你拎著鍋鏟,我剁著蔬菜,樓上樓下鍋碗瓢盆叮當響,燒起飯來整樓飄香。張瑞家裡人口多,客人來了大通鋪擠不下,奶奶就會把哥哥姐姐送到鄰居家裡睡幾晚。每當挖了野菜,淘到海鮮,奶奶也總想著給左鄰右捨送去。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也在當年的工人村得到最好詮釋。『誰家晾曬在戶外的衣服趕上刮風下雨或晚上忘收了,根本不用擔心,准會有人替你收回來。』張瑞在《聖地工人村》一書中回憶道,那時在工人村很少有人丟失東西,一旦讓左鄰右捨知道誰家出了個手腳不乾淨的人,這家人在樓裡就抬不起頭了。

  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沈陽城區高樓拔地而起,工人村也不再是當年的『優等生』。工人村二代、三代們的出生,讓一套套30多平方米的房間局促不堪,隨之而來的下崗潮也讓這裡逐漸落寞下來。

  2000年,經歷工廠停產、工作調轉的張瑞最終決定下海,在沈陽市繁華的三經街報社附近租房創業。在老鄰居們的再見聲中,張瑞如同離家的游子,坐在搬家車上徹底離開了『故鄉』。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