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圖片
搜 索
千年回響,唐朝戍邊將士的家國情懷
2022-04-07 08:52:06 來源:新華社  作者:丁建剛、周曄、潘瑩

  情!歷經千年猶『鮮活』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主體(2019年11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周曄攝

  沙堆寂無聲,烽火映山河。沙堆烽出土的眾多文物中,一份份手抄勛告,是戍邊將士萬裡赴戎機的勇武;一封封信箋墨跡,是邊塞官兵『家書抵萬金』的牽掛。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的家書殘片(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沙洲、河州、雍州、岐州、豳州……出土信札中反復出現的這些地名,大約是現在的甘肅、陝西、山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表明唐朝戍邊將士不少來自中原等地區。自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設立後,他們前赴後繼,懷著忠勇為國、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遠離故土,戍邊守疆,保障了古代西域安寧和絲綢之路暢通。

  專家分析,過去交通不便,一路步行加騎馬、騎驢等,將士們從家鄉趕到西域,需要數月之久。在吃飯喝水都極為艱苦的荒漠裡,他們一守就是多年。出土文書記載,一些戰功顯赫的戍邊將士,不僅得到中央王朝授勛嘉獎,解甲歸田後還可以享受特殊優待政策,但他們之中也有人終老都難以返回家鄉。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對為國戍邊的將士來說,爹娘妻兒必定是永遠的牽掛。在沙堆烽所有出土的文物中,最讓人動容動心的,莫過於一封封飽含深情的家書。

  『韶春尚寒』『仲夏極熱』『秋氣漸冷』『冬景既終』……很難相信,如此典雅溫潤的字句,竟然出自千年之前勇武漢子的筆下。『出土的家書中,很多都會以時令節氣開頭,飽含著中華文化的含蓄之美,對家人的殷切思念,都托物言表於天氣狀況。』胡興軍說。

  『娘子不須懮愁,收拾麥羊,勿使墮落……』這封家書殘片,讓參與解讀的考古工作者無不深受感動,遙想當年,不知哪位離家在外的將士,以此惦念鼓勵家中的妻子維持好生計。『短短幾行字,仿佛這個鐵骨柔情的漢子就站在了我們面前。』胡興軍說。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的《韓朋賦》殘片(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艱苦戍邊之餘,唐朝將士還頗為流行看『小說』。在胡興軍看來,沙堆烽遺址考古成果最大亮點在於出土紙文書、木簡883件,是近年國內烽燧遺址出土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漢文文書。其中,《韓朋賦》《游仙窟》等手抄本殘片,是唐代盛行一時的文學作品,同時,也有《孝經》《千字文》等中原傳統典籍手抄本。如獲至寶的胡興軍說:『把這些文書殘片拼湊起來一點點釋讀,仿佛穿越了時空,與1200多年前的戍邊將士對話。』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也由此可見。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的木梭(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認為,新疆境內的烽燧遺址是中國長城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記憶的重要代表。沙堆烽遺址考古成果是闡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重要實物教材,增強了歷史信度,活化了歷史場景,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新疆段)項目正式啟動,作為重點項目之一,克亞克庫都克唐代烽燧遺址的修復與保護工程也將開工。胡興軍滿懷熱望,『期待這座歷經千年的唐代烽燧遺址成為講述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參與記者:楊皜、邵藝博)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