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沙堆烽下『掩埋』怎樣的史實
『遇見』沙堆烽,『對話』唐朝將士,不僅讓今人得以了解唐朝戍邊將士的衣食住行、三餐四季,詳盡再現了他們的工作生活的場景,還揭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印證了唐朝對西域地區的有效管轄。
根據碳十四測定等諸多證據,專家推斷,沙堆烽的使用年代在公元692年至公元790年之間約100年間。出土文書也顯示,沙堆烽遺址為唐朝安西四鎮之一的焉耆鎮所轄,同時也是一處游弈所治所,屬於焉耆鎮東境軍事防線——『樓蘭路』上一處基層軍事管理機構。
胡興軍說,烽和鋪都是唐朝最基層的軍事建制,游弈所是烽和鋪的上級管理機構。唐朝戍守烽燧的士兵被稱為『烽子』,他們的首領為『烽帥』,主要工作內容是放烽、巡防。
史料和考古發現表明,烽燧是我國自周代開始建立的邊防預警系統之一,唐朝繼承並予以完善,主要用以迅速傳遞邊境軍情。沙堆烽地處在絲綢之路北(中)道,位置非常重要。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的木簡(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從沙土中撿拾的文書、木簡,還出現了眾多鮮少見諸史籍的內容。榆林鎮、通海鎮、麻澤鎮、掩耳守捉、焉耆守捉、馬鋪烽、橫嶺烽、豬泉谷鋪等軍事設施機構名稱,以及樓蘭路、麻澤賊路、焉耆路等防御線路名稱,『刷新』了今人認知,填補了歷史文獻關於唐代安西四鎮記載的空白。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的木簡(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更重要的是,沙堆烽遺址出土的文書絕大多數為漢文書寫,也有部分用焉耆文書寫,有的文書中還提到『於闐兵』。胡興軍說,這些發現印證了1000多年前漢字一直是當地官方通用語言文字,西域先民與來自中原的將士一道守衛著邊疆,共同守護家園安寧。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這批出土文書多屬於唐代開元至天寶年間,『完整的烽燧遺址被揭露,大量唐代文書及歷史文物的出土,說明當時唐王朝的影響力已延伸至蔥嶺之外,唐代對西域的經營或已達到了鼎盛時期。』

一天發掘工作結束後,站在土堆上『蹭網』的考古工作者(資料照片)。新華社發(胡興軍攝)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榮新江認為,沙堆烽有力證明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穩固控制,以及對絲綢之路的路政建置的持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