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圖片
搜 索
千年回響,唐朝戍邊將士的家國情懷
2022-04-07 08:52:06 來源:新華社  作者:丁建剛、周曄、潘瑩

  酷!『黃沙百戰穿金甲』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以下稱沙堆烽)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的荒漠無人區,200多公裡的東南方向,就是著名的樓蘭故城。2019年至202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進行考古發掘,這是國內首次對唐代烽燧開展的主動性考古發掘。

  俯矙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全貌(2021年6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胡興軍攝)

  沙堆烽遺址地處孔雀河北岸一處大型紅柳沙堆上。3年間,考古工作者累計發掘面積23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木柵欄、水塘等遺址12處,出土文書等各類文物1400多件。

  考古工作隊成員在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開展挖沙、篩沙工作(資料照片)。新華社發(胡興軍攝)

  一件件令人驚喜的出土文物,不僅揭示了唐代烽燧基本格局、還原了戍邊將士當時衣食住行等方面諸多細節,也明確了克亞克庫都克烽燧在唐代時的名字——沙堆烽。

  俯矙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發掘現場(2021年12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胡興軍攝)

  沙堆烽修築於沙堆頂部東側,由三層或四層土坯夾一層蘆葦草、中部夾放胡楊木壘砌而成。在其西側黃土中,采用『減地法』掏挖修築有三間房屋,內有涼炕、灶、柱洞等遺跡,專家初步斷定,這是當時的營房。

  沙堆烽南側有土埂、踏步、木柵欄、水塘等遺跡。『水塘中部深,邊緣淺且規整,這種水塘,後人稱作澇壩水,在西北地區廣為沿用。』沙堆烽考古項目領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胡興軍認為,水塘的發現,解開了唐代戍邊將士、牲畜飲水水源的謎題。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內發掘的水塘(資料照片)。新華社發(胡興軍攝)

  在遺址旁一處背風向陽的斜坡上,考古人員發現一個被沙土掩蓋千餘年的物品堆,裡面埋藏了大量的紙、木、紡織品等遺物,專家驚呼發現了『一座小型檔案館』。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胡興軍(左一)與隊員整理出土文書(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劉玉生攝)

  從中還出土了麥、粟、黍、棗核、桃核、杏核等大量農作物標本。『可以發現,這些是戍邊將士的主要食物類型,不過,當大量魚骨、漁網及保存完整的木獸夾被發現後,我們猜測當時食物可能有短缺的情況,需要通過捕魚獵獸來進行補給。』胡興軍說。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的獸夾(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同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馬、牛、驢、駱駝等可作為坐騎的大型動物殘骨。有趣的是,狗的骨頭也被發現,表明機警忠誠的狗是唐代戍邊將士的好伙伴。

  紅色和棕黃色皮繩、麻繩連綴而成的牛皮鎧甲片,歷千年仍厚重堅韌,也讓後人得以窺見唐朝戍邊將士『黃沙百戰穿金甲』的風采。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出土的鎧甲殘片(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