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兩會財經聚焦)2022,『就業優先』如何落實落細?
2022-03-08 09:18:59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題:2022,『就業優先』如何落實落細?

  新華社記者姜琳、施雨岑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今年全國兩會上的焦點之一。面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各地都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

  就業優先政策如何提質加力、落細落地?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的目標如何實現?記者采訪了多位代表委員和專家。

  強化就業優先,關鍵是『穩市場主體』

  一拿到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戴元湖就注意到,『就業』成了報告的高頻詞,『足見對今年穩就業的高度重視。』

  報告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提出財稅、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優先實施,各類專項促就業政策要強化優化,對就業創業的不合理限制要堅決清理取消。

  『首先是目標定位要優先,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其次是政策制定要優先,加強就業政策與財稅、產業、金融、社會等政策的協同,在各類政策的制定和評價中充分考慮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再次是服務供給要優先,把提供便捷高效的就業服務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首要內容。』戴元湖說。

  『強化就業優先,關鍵是「穩市場主體」。』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校長鄭亞莉表示,『當前經濟穩步恢復,但還有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尚未完全恢復。此外,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沒有得到根本性緩解,「就業難」與「招人難」並存的現象仍然存在。』

  上億市場主體承載著數億人就業創業。報告強調,注重通過穩市場主體來穩就業,增強創業帶動就業作用。加大對企業穩崗擴崗的支持力度。

  根據報告安排,今年,我國將延續執行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等階段性穩就業政策。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明顯提高中小微企業返還比例。『今年江蘇對中小微企業返還比例最高可提至90%。』戴元湖說。

  積極服務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

  2022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首次突破千萬人,達1076萬人,總量和增量均為近年之最。報告提出,對高校畢業生『要加強就業創業政策支持和不斷線服務』。

  人社部表示,今年將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加大中小微企業吸納畢業生的就業支持舉措,實施百萬青年見習崗位募集計劃,簡化優化畢業生的就業手續,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

  鄭亞莉建議:一方面要拓展就業空間,推出更多能夠激勵大學生到中小城市、到基層單位、到中小企業就業的政策和舉措。另一方面,社會各方要關心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發展,適時調整招人、用人的思維和模式。

  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學院校長劉林看來,要把就業服務和關注重點放在就業困難人群和特殊群體上,為他們提供兜底保障。按照報告要求,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和就業保障,促進農民工就業,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

  新業態近年來吸引了大量新增就業,包括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在內的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人。報告提出,完善靈活就業社會保障政策,開展新就業形態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針對平臺用工關系復雜、難以納入社保的特點,在規范靈活就業人員勞動合同、保障其合法權益的同時,可在全國社保體系內設立靈活就業人員獨立統籌的參保平臺,明確繳納標准,不斷提高他們參保的積極性。』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建議。

  努力消除就業歧視,加大培訓促進供需匹配

  性別、是否應屆等就業歧視以及就業招聘信息不透明,是當前讓不少求職者感到犯難的事。報告提出,堅決防止和糾正性別、年齡等就業歧視,著力解決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突出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在實際生活中,就業環境對一些中年人並不友好,部分單位在招聘中設置年齡紅線。』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常務副主任胡衛帶來了一份提案,提出『要創造公平的就業環境,助力各年齡階段勞動者各展所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則關注到各地延長產假可能帶來的女性就業歧視風險。『延長產假必須肯定,但同時還需做好各方面政策的統籌安排,還可以倡導實施彈性工作制,盡可能減少女性生育對自身及企業造成的影響。』她建議。

  戴元湖表示,不久前出臺的《江蘇省就業促進條例》,在支持女性就業方面,提出建立女職工假期用工成本分擔機制,對女職工產假期間企業繳納的社保費用按照規定給予相應補貼等舉措。『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江蘇省相關部門制定實施細則,讓條例盡快落實落地。』

  為改善技能人纔不足問題,促進供給匹配,報告提出,繼續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使用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支持穩崗和培訓,加快培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纔。代表委員普遍認為,這將有助於幫助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一起向未來——2022全國兩會融媒專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