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這一年,教育向陽而行:『雙減』成效已經顯現
2021-12-27 08:5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樊未晨 葉雨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頂流』教師張桂梅

  一人感動全中國

  2021年張桂梅獲得了很多獎。

  2月,張桂梅被評為了『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同月,她又榮獲了『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6月29日,她被黨中央授予了『七一勛章』、11月,張桂梅獲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張桂梅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此前她還入選了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並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拿了如此眾多『天花板』級的獎項,雖然不是明星大腕,張桂梅卻當之無愧地成為了眾多國人心目中的『頂流』,張桂梅的事跡已經家喻戶曉。

  張桂梅身上的什麼特質最能打動人?

  人們首先動容於她的故事。

  張桂梅帶著女孩子們改變命運的方式很『苦』——無非是拼盡全力。張桂梅所在的學校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高,12年間,她幫1800多名女孩圓夢大學。

  但是真正讓人們動容的不僅僅是這一份『苦』,還有她面對艱難困苦時坦然接受的態度,以及在困苦面前所流露出來的永不磨滅的希望。

  不久前,新華社客戶端上發出了張桂梅給年輕人的一封回信,有人問了張桂梅這樣的問題:『我覺得我的人生可能就是這樣了,我很辛苦,我是不是應該認命了?』

  張桂梅這樣回答:『沒有人願意經歷嚴寒,但它經常不請自來,不經選擇;也很少人敢確信未來一帆風順,但如果你經歷過和見過,你就會相信,並且願意把它強烈地送給別人,讓身邊人都感受到。』『我相信,人生在必經的「寒冬」裡,也帶著必然的希望。』

  如果改變需要力量,那麼這力量一定來自希望。張桂梅身上那份近乎執拗的『希望』帶給了她身邊的女孩子走出大山的力量。

  在一次獲獎演講中,張桂梅第一句話就是:『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

  的確,無論有多少榮譽加身,張桂梅總讓人首先想到她是一名教師。有人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一個偉大的靈魂必定蘊含著無窮的力量。正如張桂梅的華坪女校震撼人心的誓詞所說的那樣:『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張桂梅就是在用傾盡自己所有的方式影響和點燃著大山裡的孩子們。同時,她也點亮了國人心中對教育的希望。

  體育中考改革

  破解『唯分數論』

  去年12月,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提出,從2021年起,絕大多數省份體育中考分值會大幅增加。

  今年多個省份陸續出臺具體政策,『提分』成了各地政策的一大亮點。比如,河南提出,從2024年起,該省中招體育考試總分值將由目前的70分提高到100分;內蒙古提出,到2025年內蒙古中考體育考試分值將提昇至80分;北京市新版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考核評價方案,也將分數提高到了70分。

  其實這兩年全國有不少地方都在嘗試和探索體育中考改革,不過在今年的『雙減』政策背景下,體育中考改革的意義更加不同了。從表面看,是體育中考分數的增加,而究其本質,卻是破解『唯分數論』的功利化、短視化問題的一把鑰匙。

  梳理各地的新政可以發現,各地改革措施中都著重突出了過程性評價。以北京為例,北京市提出將在四年級、六年級、八年級第一學期進行體質健康考核,包括體重指數、肺活量、50米跑、坐位體前屈、1分鍾跳繩、1分鍾仰臥起坐等。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介紹,這些項目並非是新增內容,考核只是更加強調過程的積累和國家基本健康標准的達成。這部分佔分是30分,每次10分,而且學生只要達到良好及以上就可以得滿分,重在引導孩子和家長盡早關注孩子體質健康的目標達成度。

  即使是現場考試的部分,北京也大大增加了學生選擇的項目,共有22項,比以往增加了14項,學生可以從中選擇4項進行考試,有了更多選擇,大大增加了學生拿高分、拿滿分的幾率。

  從某種意義上說,體育中考改革與『雙減』政策是相互呼應的,當孩子們從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中解放出來後,他們的身影又出現在了運動場上,鍛煉筋骨、揮灑汗水。

  無體育,不教育。

  『健康第一』的理念正在成為現實,體育已經成為撬動應試鏈條的杠杆,使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得以真正落在實處。

  改變的效果已經顯現,據教育部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總體呈現『逐步提昇』的趨勢,其中,優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昇至目前的33%,上昇了6.5個百分點。各學段學生超重和肥胖比例、視力不良率比例均呈現出了逐年下降的趨勢。

  『依法帶娃』

  家事變國事

  今年10月23日,全國人大通過了家庭教育促進法,並從明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立法,在家庭教育事業中具有裡程碑意義。

  家庭教育促進法首先把家庭教育放在了法律高度,以往那些『家門內』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發生的『家務事』一躍成為了重要的『國事』。

  家庭教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家長們要在法律的框架下承擔起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從此之後,家長們要『依法帶娃』了。

  另外,家庭教育促進法還突出了『促進』兩字,法律條文中專門有『國家支持』一章,明確了國家的責任,同時也明確了從省級到縣級以及企事業單位、群團組織等各機構對家庭教育都有責任,要給予大力支持。

  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與其說是一次立法,不如說是一次教育。

  曾幾何時,家庭教育在兩個極端間搖擺,一端是『雞娃』,一端是『放養』,無論站在哪一端,家長都簡單粗暴地認為自己是對的,在爭論和搖擺中,家長的身份也模糊了,他們時而像保姆、時而像老師、時而像監工、時而像看客,在混亂的角色中,家庭教育中的越界與缺位交織存在,巨大的內耗帶來巨大的焦慮……

  現在,借由法律的出臺,全社會把與家庭教育相關的諸多問題擺在了桌面上,在一次次的分析和討論中,家庭教育的界限更加清晰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職,把學知識的事情交給學校,讓生活教育在家庭中真正發生,而校外教育則以實踐性的教育為主;家長的職責也清晰了,就像法律條文中規定的那樣: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

  所有的改變已經發生,改變的初心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也為了我們共同擁有一個更好的明天。

  校園中的疫情大考

  這一年,全國的校園都經受了一次疫情大考。

  今年4月,教育部要求部署做好教育系統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從此,全國校園拉開了學生疫苗接種工作的大幕。

  截至11月,全國18歲以上學生新冠疫苗接種率已達95%以上。我國3—11歲人群已接種新冠病毒疫苗8439.5萬人,加強免疫已接種4944萬人。

  而在校園裡,如何在從嚴從緊、科學精准的疫情防控下保障學校按時、安全的開學,開展教學工作,成為了各地學校需要面對的一場大考。

  核酸檢測、接種疫苗已成為了不少學校的『標配』。然而,狡猾的病毒依然進入了校園,學校的迅速響應、師生的暖心舉動更是頻頻成為網絡熱議的話題。

  在校園封校後,大連海事大學『各種寵學生』。不僅早餐提供免費雞蛋,午餐、晚餐各餐廳還為就餐同學免費送大雞腿。一天深夜,有學生留言『想吃糖葫蘆,食堂可以賣嘛?』學校後勤老師回復稱:『我們爭取幫到你。』沒想到,糖葫蘆就因為一個學生的留言在學校急速『上架』了。

  疫情突如其來,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予以封閉管理。近1小時,近500名學生志願者火速集結。『我是黨員,我先上。』『我是醫學生,讓我上。』……而在核酸檢測現場,在校師生佩戴口罩排隊,秩序井然,還有人邊看書邊排隊。

  如今,人們迎來了又一個伴隨著疫情的冬季,校園防控仍在進行時。

  每一個寒冬都會過去,每一個春天都會到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