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百年篳路藍縷 勾勒文明脈絡——紀念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
2021-10-18 06:58: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進發:風華正茂的中國考古

  半空中,嗡嗡作響的無人機持續盤旋拍攝;地面上,3D激光掃描設備的機械臂上下翻飛;探方外,嶄新的考古大棚拔地而起,甚至自帶監控及預警系統;實驗室裡,碳十四測年、DNA分析等技術應用更是令人目不暇接……當年,騎著毛驢、緊握手鏟的考古前輩們或許很難想象,中國田野考古會變得如此充滿科技感。

  『雖然早在20世紀60年代,夏鼐先生就已將碳十四技術引入考古文博界,但多學科交叉研究和高科技手段應用成為常態,得益於兩個國家級工程的引領和示范。』李伯謙說。

  1996年,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啟動,這是我國第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考古課題的科研項目。五年後,吸納更多學科參與、運用更多現代科學技術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時至今日,科技考古已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在高精度測年、人骨研究、材料屬性分析、同位素分析、遙感監測等方面均取得豐碩成果。

  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的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0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100年來,中國現代考古學懵懂起步,艱辛探索,始終砥礪前行。尤其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國現代考古學迎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

  工作體系愈發健全、專業隊伍不斷壯大、工作規模不斷擴大,一系列重大考古成果得以揭示。同時,曾經的冷門學科正在『熱』起來,成為『顯學』,『自帶流量』不斷引發公眾關注:良渚申遺、三星堆上新等話題頻上熱搜,『考古盲盒』等文創產品供不應求,眾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成為網紅打卡地……無聲的歷史文化遺存,正以生動鮮活的方式與公眾跨時空對話。

  『百年考古取得的豐碩成果,夯實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表示,『細觀中華文明走過的路程,自然而然就有了文化自知、文化自豪、文化自信。』

  面向世界,中國考古人不斷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從游離在國際考古學邊緣,一步步走向世界舞臺中央。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我國派出30多支考古隊赴國外開展合作考古項目,足跡達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與多家國外科研機構、博物館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考古「走出去」,促進了我國考古人與各國學者的交流,中國考古的國際學術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提昇,為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做出了中國考古學者的貢獻。』王巍說。

  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文化博物館展出的陶碗(10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許雅楠攝

  歷史和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脈之所維。正是考古,在為我們尋回那關乎歷史遺產與文明根脈的一塊塊『拼圖』。

  『面向未來,中國考古人會繼續發揚「以物論史、透物見人」的學術傳統,以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為己任,推動我國從「考古大國」向「考古強國」邁進。』陳星燦說。

  參觀者在仰韶文化博物館內拍攝浮雕(10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