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不斷延伸的歷史軸線
『仰韶村遺址的發現,將中國史前社會發展史從文獻記載的夏商時期,向前推了至少2000年,成為研究中國早期文明化進程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支點。』陳星燦說。
經過百年來的不斷探索,仰韶文化的面貌逐漸清晰。作為中國分布范圍最廣的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涉及10個省區,延續時間長達兩千餘年。有學者認為,仰韶文化在黃河流域持續穩定發展,並強力向四方施加文化影響,為後來統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形成了『早期中國文化圈』或者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
『修國史,寫續篇』,從李濟、梁思永到夏鼐、蘇秉琦,幾代考古人秉承初心、篳路藍縷,通過對一個個重大文化遺存的發現和發掘,中華文明的歷史軸線不斷延伸。
我們究竟從何而來?周口店遺址的『北京人』,不僅是有關遠古時期亞洲大陸人類社會的罕見歷史證據,也闡明了人類進化的進程。
黃帝時代的都邑在哪兒?鄭州雙槐樹遺址的發現,使距今約5300年的『河洛古國』掀起蓋頭,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

二裡頭考古遺址公園(2019年10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夏朝是傳說還是真實存在?偃師二裡頭遺址的發掘,勾勒出『華夏第一王都』的輝煌氣象,華夏國家在此完成由多元向一體的轉型,『最早的中國』由此啟程。
漢字的童年是何模樣?安陽殷墟的大量刻辭甲骨,將中國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提前到了3300多年前,商王朝迎來揭秘時刻。
通過考古發掘,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到實證,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以及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貢獻不斷被揭示,豐富和深化著我們對祖先和歷史的認知。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以宏大巍峨的『曲懸』架構、『一鍾雙音』的絕妙構造、豐富生動的錯金銘文,引發今人對先秦時代禮樂文化的遙想。

位於陝西省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一號坑內出土的陶俑(2007年5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王頌攝
陝西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掘,讓『勢如?弩,節如發機』的泱泱秦軍重現人間,為研究秦代歷史、軍事制度及文化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彰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恢弘氣象。
長沙馬王堆漢墓中,『辛追夫人』千年不腐,素紗禪衣、T形帛畫、雲紋漆鈁、中醫帛書……全方位呈現2000多年前的西漢『精致生活』。

工作人員在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作業(10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許雅楠攝
一壺、一罐、一妝奩、一帛書,只需要一個物件,就可以將史書中密密麻麻的鉛字,化為可感知的存在,述說那些宏大敘事背後的真實細節。
『發現和構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這是中國考古人的根本任務。』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感受、闡釋和宣傳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既是中國考古人的使命,也是我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