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洄:找尋失落的文明印跡
坐落在黃河南岸一塊黃土臺地上的仰韶村,三面環水,抬頭可見蔥蘢的韶山。80歲的村民王二保家的小院裡,還保留著一口老窯洞。100年前,中國政府礦政顧問、農商部地質調查所研究員、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考察時就借住在這裡,王二保的父親是安特生的助手之一。

安特生(左二)在仰韶村首次發掘時的留影(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三門峽市委宣傳部提供)
1921年10月,秋風微涼。在中國政府的許可下,安特生與袁復禮等中國學者來到仰韶村,進行了36天的正式考古發掘,共開挖17處發掘點,出土大批精美陶器、石器,還有骨器、蚌器等珍貴遺物。
在此之前,安特生已經來過仰韶村。『1921年4月,安特生在村南衝溝的斷崖剖面上,發現了石器和彩陶片共存的地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說,『他敏銳地意識到,這個平平無奇的豫西村落之下,很可能存在著一處中國遠古時代的重要文化遺存。』
半年後的發掘,使一種新的史前文化類型被發現並以『仰韶』命名。『仰韶文化』不僅是中國第一個通過考古發現認識到的史前文化,更填補了當時對中國沒有新石器時代的認知空白。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發端。
一塊塊紅褐色陶片上,變幻莫測的紋飾令安特生著迷,但他錯誤地判斷,以彩陶為代表的仰韶文化可能並非本土起源,而是從中亞地區傳入。
彼時,新文化運動風起,在提倡民主科學的思想解放潮流的衝擊下,史學界掀起以古史辨派為代表的『疑古思潮』,外國學者普遍認同的『中國文化西來說』,也博得不少本土學者附和。
中國文化究竟從何而來?『「中國文化西來說」深深刺痛了當時的很多中國學者,也更激發出他們通過考古資料重建古史的熱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說,『中國上古有什麼樣的人文和政治景觀,中國文化的源頭到底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成為國人熱切期盼解決的問題。』

殷墟第一次發掘,董作賓(右)參與測量繪圖(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安陽市殷墟博物館提供)
肩負尋根問祖、證經補史的使命,中國第一代考古人李濟、董作賓、梁思永等分赴多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先後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等重要遺存。
『百年考古,發現了從舊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一系列重要遺址,建立了考古學分期標尺,理清了發展譜系,證明從古至今中國文化的發展是一脈相承、不曾間斷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說,『以考古發現為基礎,通過整合考古材料和文獻材料,中國考古學界提出了有充分依據的更為可信的中國上古史基本框架。』
如今,仰韶村遺址的第四次發掘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依托愈來愈豐富的考古材料,遠古先民的社會生活圖景被不斷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