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葉光富水下訓練前測試通話系統(8月9日攝)。新華社發(孔方舟攝)
有一次,團隊發現一個有2個足球場大的洞廳,盡頭的石牆高達100米。葉光富要完成對這個洞廳的勘測,輔助勘測定位的另一名航天員爬到一個邊緣位置。葉光富敏銳地觀察到有岩石往下滾落,頓覺不妙,趕緊招呼那名航天員撤回。就在剛回撤到安全區域後,岩石開始滑落,並迅速發展成一大片岩體滑坡。
最終,葉光富和整個團隊一起戰勝了種種困難,並從龐大的地下迷宮中安全回歸。在任務後期,他將所有勘測的數據進行下載、整理、分析,生成了一個3D洞穴地圖,為以後訓練留下寶貴資料。
葉光富上高三時,空軍招飛的消息傳到他所在的學校。從小就夢想飛行的他報名參選,成功進入空軍長春飛行學院。
在擔任飛行員期間,葉光富有著過硬的心理素質和精湛的飛行技能。一次,他駕駛戰斗機返回時遭遇濃霧,加上當時是逆光方向著陸,幾乎看不見跑道。緊急情況下,他不慌不忙,沈著應對,嚴格按照流程有條不紊地進行操作,在與指揮員的密切配合下,調轉機頭,逆向著陸,飛機劃出完美的曲線,不偏不倚地落在跑道上。
2010年,葉光富加入航天員隊伍。雖說飛行員是最接近航天員的職業,天空和太空僅一字之差,但是要完成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轉變,卻是像登天梯一般步步艱辛。
除了要完成基礎理論學習、航天環境耐力與適應性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等8大類上百門挑戰身心極限的科目訓練,以及嚴格而常態化的考試,更要面對心理的煎熬和挑戰。
葉光富一直用最好的狀態時刻准備著,苦練技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進行訓練,這個過程對我們也是一種歷練。我認為人生的精彩就體現在漫長而艱辛的奮斗過程中。』葉光富說。
心在太空,路在腳下。
對葉光富來說,最有挑戰性的要數出艙活動水下訓練。他穿上水下訓練服後,人服加起來近500斤重,需要在水下持續作業五六個小時。每次訓練後,他戴的兩層手套和內衣都被汗濕透。
針對航天員應急返回進行的惡劣條件下的48小時野外生存和應急救生訓練,也讓他印象深刻——
遼寧某地森林,葉光富和王亞平、陳冬組成的三人小組,用救生包、降落傘等現有資源,就地搭建掩體,采野果、野菜充飢,飲溪水解渴。
巴丹吉林沙漠,葉光富和王亞平、陳冬找到一處小灌木叢,利用降落傘搭建掩體,當時葉光富用溫度計測了測,溫度直接『爆表』。
首次入選航天員飛行乘組,葉光富便面臨6個月的飛行周期。『心裡難免有一些忐忑,但回顧前期的准備,心裡也很踏實,因為我們做好了准備。』他對記者說,他期待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進行在軌生活和工作,閑暇之餘透過舷窗好好看看地球這顆藍色星球。(參與采寫記者:張汨汨、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