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平:帶著孩子們的眼睛去觸碰夢想
櫻桃成熟的季節,山東煙臺女孩王亞平走出生活了17年的小山村,從此飛向天空,飛向太空。
高三那年,空軍部隊來學校招女飛行員。王亞平一路過關斬將,順利收到了空軍長春飛行學院的錄取通知書。4年的學校生活,連周末外出的機會也很少,每天飽受風吹日曬,人也變得又黑又瘦。那段時間,她甚至萌生過退學的念頭。
當她打電話和家人訴苦時,父親的一句話驚醒了她:『你吃的所有苦,不都是為了飛行嗎?』打那以後,王亞平就拋掉了一切不合時宜的念頭,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學習訓練中。
第一次上飛機飛行那天,按訓練要求,飛機俯衝低飛時,王亞平看到了地面上那些仰頭觀望的村民的臉,看到了農戶家的雞被驚得飛來跳去,看到了大黃狗衝著天空叫喚。
『神奇而歡樂的飛行讓我深深陶醉其中,再也不願離開飛行。』王亞平說。
2003年,楊利偉乘神舟飛船首飛太空。火箭昇空的那一刻,電視機前的王亞平忽然閃過一個念頭:中國什麼時候會有女航天員呢?

航天員王亞平參加人船聯試(3月14日攝)。新華社發(孔方舟攝)
那年,23歲的王亞平有了自己的飛天夢。
2010年,她如願成為航天員大隊的一員。這時,她纔發現這些光鮮燦爛的時刻,是短暫的,更多的是面對枯燥艱苦的訓練和一次次激烈嚴酷的挑選。
初次接觸離心機訓練,她感到既陌生又恐懼。游樂場驚險刺激的過山車,過載只不過是自身體重的兩三倍,而航天員的超重訓練,承受的壓力要達到自身體重的8倍。每次訓練,隨著過載的增強和過載受力方向的變化,王亞平的臉部肌肉會因為強大的牽引力而嚴重變形,眼淚控制不住不斷地向外流。短短幾十秒的訓練時間,每次都像幾個小時一樣令人難熬。但她從不去按下手邊那個紅色的暫停按鍵。

航天員王亞平進行水下出艙訓練(3月8日攝)。新華社發(徐部攝)
出艙活動水下訓練中,她在10米深的水下,克服水的阻力和服裝40千帕的壓力,不斷調整身體姿態,完成攀爬、操作等各種動作,一練就是五六個小時,餓了只能忍著,癢了痛了也沒法撓。男航天員在水下堅持多久,王亞平同樣在水下堅持多久。
在太空,身著艙外航天服的航天員行動和操作主要靠上肢,對於將要執行出艙任務的王亞平來說,如何增強上肢力量?一個字,『練』。
抓握鉛球、俯臥橕、舉杠鈴……終於,王亞平將胳膊練出了肌肉塊。那天,她高興壞了:『胳膊變粗了,說明我的肌肉力量增強了。』
2013年,王亞平入選神舟十號航天員乘組,6月11日17時38分搭乘神舟十號飛船首次飛向太空。或許正是有了充分訓練准備,進入太空的第一個晚上,她一覺居然睡了11個小時。
根據任務安排,她還在飛行中為全國8萬餘所學校的6000多萬名學生進行太空授課。這是我國載人航天飛行中首次開展教育應用類任務,是一次面向全國、面向全世界的科普直播活動。
6月20日,在遠離地球400公裡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中,身著蔚藍色艙內工作服的王亞平向攝像機鏡頭緩緩飄來,在大約40分鍾內順利進行了質量測量演示、單擺運動演示、陀螺演示、水球演示、水膜演示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並通過天地連線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活動即將結束時,王亞平說:『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這句話也在眾多學生心中播下了追尋夢想、追求科學的種子,激勵他們投入到探索太空的宏偉事業中來。
一個名叫王楠的高中生因此堅定了選擇航天的信念,現在如願成為一名航天工作者。她說:『「太空教師」王亞平一直是我追夢路上的光。』
2021年的金秋,王亞平將作為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再飛太空,將成為進入中國空間站的首位女航天員,也將是中國首位實施艙外活動的女航天員。
『如果說第一次飛行更多的是新鮮和好奇,那麼第二次飛行,我覺得更多的則是期待和享受。』王亞平對記者說,她期待再次飛上太空去享受失重環境下那種神奇美妙的感覺,期待著能夠在我們自己的空間站裡迎新年、過除夕,期待著到艙外去看看我們美麗的太空,也期待著能夠再一次帶著孩子們的眼睛去觸碰夢想、開啟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