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港澳臺
搜 索
『十三五』,這五年?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贏先機
2020-10-25 15:15:1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鄭楊 龐彩霞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向往的『1小時生活圈』漸行漸近。今年8月份,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描繪了『軌道上的大灣區』的最新藍圖,大灣區近期將實施13個總裡程約775公裡的城際鐵路項目、5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項目,計劃總投資達4741億元。

  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是我國『十三五』期間繪就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藍圖。而今,壯麗藍圖正在一步步變為美好現實。

  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拉開了大灣區建設的序幕。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大灣區建設全面鋪開。3年來,粵港澳三地肩負使命,攜手推動大灣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一個創新要素便捷流通、產業活力迸發、幸福感日漸提昇的大灣區呈現在世界面前。

  構建融合發展大格局

  8月18日15時,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開通,澳門居民楊小姐僅用時26秒鍾就通過自助查驗通道,成為新口岸啟用後首位入境橫琴的旅客。『很開心,感覺很便捷。』她說。

  對許多澳門居民來說,橫琴、澳門之間的『雙城生活』已是日常。此前,經橫琴口岸往來采用『兩地兩檢』通關模式,而新口岸采用了『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新模式,將通關時間從半小時縮短為最快5秒,為粵澳往來架起了一座便捷的『連心橋』。

  橫琴口岸作為『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對接『軟聯通』的標志性工程,成為大灣區近年來推進『軟硬聯通』成果的生動縮影。

  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啟動以來,廣東攜手港澳加速打造內聯外通的快速交通網絡,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加快形成。今年6月,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之後,大灣區又一跨海通道工程——黃茅海通道開工建設。多橋飛架,跨江潛海,昔日江海連綿、隔城相望的大灣區,而今已是阡陌交通、立體縱橫。

  廣東省大灣區辦公布了一組亮麗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粵港澳大灣區高速公路裡程約4776公裡,路網密度約8.5公裡/百平方公裡;鐵路通車總裡程達2100公裡,大灣區聯通粵東西北的放射型高快速鐵路網已基本形成;機場群旅客吞吐量達2.23億人次,貨郵吞吐量815萬噸。

  『交通基礎設施的內聯外通,增強了大灣區整體的國際競爭力,使對外開放的水平和質量不斷提昇。』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李靜說。

  『硬聯通』迅速推進,『軟聯通』同樣成果斐然。『推動粵港澳三地形成合力,攜手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必須謀劃打通制度掣肘、規則關隘,在「一國兩制」之下,多開展創新。』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葛長偉表示。

  從職業資格互認到金融服務、商事登記,粵港澳三地已在諸多領域實現了規則的銜接貫通:在醫師、教師、導游等8個重點專業領域推動職業資格互認;銀聯雲閃付APP落地港澳,微信香港錢包為香港用戶提供內地移動支付服務;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3個工作日……粵港澳三地以『灣區通』工程為抓手積極推動規則相互銜接,顯著提昇了三地融合發展水平。

  塑造未來競爭新優勢

  走進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的熱能撲面而來。

  站在試驗區琶洲片區位於45樓的展廳遠眺,唯品會、阿裡巴巴、小米、TCL等項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設。『琶洲片區已引入騰訊、阿裡巴巴、樹根互聯等一批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領軍企業,未來試驗區將發展成為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的創新源。』琶洲管委會主任郭明富滿懷憧憬地說。

  今年2月,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印發《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3月啟動總投資超5800億元的項目建設。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試驗區內多家入駐企業迅速拿出科研成果,投入到疫情防控之中。

  科大訊飛一款可翻譯58種語言的翻譯機應用於廣州白雲機場的疫情防控點,協助工作人員完成對入境外籍人士的詢問溝通。此外,科大訊飛還研發出新冠肺炎影像輔診平臺,3秒內即可完成1例CT新冠肺炎識別,極大提高了醫生的閱片效率。

  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的蓬勃發展,背後是粵港澳三地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關要求、加快協同創新的不懈努力。

  『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良好基礎,但與國際一流灣區相比,還存在科研機構研發能力不夠強,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等短板。』葛長偉表示。

  如何彌補原始創新及核心技術上的短板?廣東正攜手港澳,加快建設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為主軸的大灣區發展創新極,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近兩年,『國家大科學裝置+廣東省實驗室』的組合正在珠三角加速布局、落地。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惠州的『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先進能源科技廣東省實驗室』……國之重器與省實驗室的協同集聚效應初顯,正揚大灣區成果轉化之長、補大灣區科技研發之短,有力助推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記者從廣東省大灣區辦了解到,目前廣東已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與港澳合作新建10家聯合實驗室;同時,完成了3批共10家省實驗室布局,吸引了8家香港科研機構、41位港澳科學家前來合作。

  與此同時,隨著一項項創新合作政策陸續出臺,粵港澳三地科研人纔、經費、設備等創新要素的跨境流動日益便捷。隨著科研經費過境港澳渠道的打開,截至2019年底,廣東省、市科研項目財政資金跨境撥付已超過1億元。專家認為,粵港澳協同創新的深化,將為大灣區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贏得先機。

  打造宜居宜業生活圈

  如今,在遍布珠三角各地的青年創新創業平臺上,出現了越來越多創夢、築夢的港澳青年的身影。

  去年,澳門青年唐一在廣州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的幫助下實現了其創業項目——奇寶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順利落地,致力於為青少年提供『編程+3D工藝+電子工程』的科技基礎課程,並為大灣區青少年提供科技交流平臺。唐一的創業團隊分別來自澳門、香港和廣東,是名副其實的粵港澳大灣區組合。經過一年的努力,他們的科創課程已在澳門、廣州、惠州、江門等城市鋪開。

  回顧在廣州創業的經歷,唐一深深感激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所提供的『一站式』服務。正是通過這個平臺,唐一了解到自己來內地創業能夠享受到租金、稅收等政策優惠。項目落地過程中,港澳青年之家不僅幫他走完了開辦公司的各種流程,還為他申請到了人纔公寓。

  青年創業平臺是粵港澳三地在民生領域合作不斷深化的縮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以來,從創業到就業,從醫療到教育,一項項讓大灣區居民看得見、聽得懂、用得上的民生新政陸續實施,讓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加速形成。

  為便利港澳人纔在大灣區就業、創業,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全面落地,使得境外高端、緊缺人纔稅負成本大幅降低;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管理辦法出臺,為港澳青年入職內地打開了大門;近50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臺建成,吸引了近600個港澳青年創業團隊、超過4000名從業人員在廣東創業。

  為解決大灣區居民跨境生活的各種難題,三地著力推動民生規則的貫通。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的開展,為大灣區居民理財提供了多樣化選擇;開展食品標准互認,推動703家生產基地入選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名單,豐富了大灣區居民的菜籃子;在『粵省事』平臺上,港澳居民可辦理177項政務和公共服務事項。

  民生相通,民心相連,粵港澳三地群眾往來愈加密切。

  感悟『十三五』?將比較優勢化為集成優勢

  楊柳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但不可否認,它也是差異化最顯著、發展極不平衡的區域。

  港澳廣深四個中心城市各有所長,齊足並驅擔當『領頭羊』;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等7座節點城市資源稟賦各異,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嘗試讓這樣一個城市群擰成一股繩,可謂是前所未有的創舉。

  面對世界上其他灣區建設所不曾遇到過的挑戰,粵港澳大灣區在『十三五』期間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建設成就,其中的關鍵就是將各地比較優勢化為集成優勢。而做到這一點,要歸功於『改革引領、合作創新』。

  粵港澳三地在全力推進規則銜接的一系列改革中,不僅通過相互學習,使內地借鑒了港澳的國際化市場規則,也使港澳從內地走在前列的移動支付等領域獲益匪淺;而且通過共同對標國際先進,在互聯網經濟、數字貿易等新產業新業態領域創造出了新的標准和規則,為大灣區帶來了發展新優勢。

  要提昇大灣區競爭力,就要優化原有合作創新格局,增強協同創新能力。協同創新能帶來怎樣的競爭力?廣州超算中心與大灣區各地共建『超級大腦』的成果就是極好的說明。作為大灣區重大創新平臺,擁有『天河二號』的廣州超算中心近年來建立了南沙、佛山、中山、珠海、東莞等多個分中心,構建了輻射粵港澳的超算資源集群,廣泛服務於高校、政府和龍頭企業,支橕國家級課題超千項,不僅在智慧城市等領域發揮了重大作用,更有力支橕了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躍昇。

  今天,隨著一個個合作創新平臺加速建設發展,『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正橕起大灣區的創新『脊梁』。與此同時,大灣區各地充分利用各自所長,發揮港澳科技服務業發達、廣州科研院所聚集、深圳企業創新能力強大、珠三角其他城市制造業體系完善等比較優勢,正加速打造『研發—轉化—制造—服務』全產業鏈科創產業集群。

  以改革為引領,以創新為驅動,化差異為合力,粵港澳三地攜手建設國際一流灣區,風正好,路還長。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