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線上線下互動各具創意 各地群眾共度『不一樣的端午節』
2020-06-26 10:44:54 來源:新華社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6月25日電 線上線下互動各具創意,各地群眾共度『不一樣的端午節』。不少地方推出在線聆聽等活動,讓傳統文化借助科技力量浸潤人們的心靈。

  在北京,端午文化活動以線上活動為主。今年北京市的端午節文化活動體現出『健康風、傳統味、時代感、群眾性』四個特點。中國園林博物館圍繞中國園林文化賦予園林的聲音意境,推出『聲景』在線再現,觀眾不僅可在線欣賞聆聽園林中獨有的自然與文化之聲,還可以欣賞文人用香之禮,追溯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中香的運用。

  為了確保游客安全,北京地區的景區和公園采取分時段實名預約,按照30%承載量精准限流,做好實時動態調控和遠端疏導,加大景區主乾道、核心景點出入口、狹窄通道等重點部位的客流疏導,確保服務保障到位,游園安全有序。頤和園、北海、陶然亭等公園游船采取減量限乘不滿載措施確保游客安全。頤和園、天壇公園、北海公園、中國園林博物館等還推出13項線上端午活動,將文化內涵與端午文化、傳統民俗結合,讓市民線上品端午、聽講解,共享安康端午節。

  荊楚大地,艾葉飄香。25日端午節,是湖北疫情防控步入常態化之後迎來的首個大型傳統民俗節日。從三峽壩上屈原祠,到江城武漢黃鶴樓,湖北正全力祛疫保康,推動社會生產、群眾生活等各項秩序加快回歸。

  黃鶴樓下,粽葉飄香。黃鶴樓下新開的民俗『市集』,吸引不少游客駐足。記者從黃鶴樓景區管理方了解到,為應對疫情對文化旅游市場的衝擊,景區篩選出了20多個參展單位,集中展示古碑拓片、文創趣玩、手工彩繪等豐富多彩的文創和民俗活動。

  佩香囊、掛艾蒿、煮艾水……在屈原故裡湖北秭歸縣,大街小巷艾葉飄香,祛疫病、保安康的傳統習俗隨處可見。今年秭歸縣將熱鬧的端午文化節搬上『雲端』。線上端午賽詩會、VR端午習俗館……依托各種新技術,沿襲2000多年的中華傳統民俗,正通過數字化找到了新舞臺。

  在西安,8歲的衛恩旭坐在龍舟裡用力擊著鼓,他的外婆趙淑朵站在一旁向他講道:『擊鼓的人是指揮,船員們按照擊鼓的節奏來劃槳,龍舟纔能快速前行。』

  體驗完旱地龍舟,西安市民趙淑朵帶著外孫來到『御品盛世·端午長安』的展臺前,學習編五彩繩和做香囊。『包粽子、掛香囊、戴五彩繩,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我想讓孩子從小接觸、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趙淑朵對記者說。

  插艾草、泡香草浴、飲藥酒、佩戴藥囊、掛雄黃袋,驅邪避毒是端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讓孩子們從小養成健康的衛生習慣,南京市中山小學節前邀請醫護專家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特殊的『端午課』;中山小學師生還與『手拉手』友好學校--湖北省黃石市中山小學師生進行了視頻連線,共話端午。

  為更好傳承端午節日文化,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舉辦了12項『非遺』展示活動。栩栩如生的木雕、瑰麗多姿的雲錦、形態多樣的泥塑……一件件巧奪天工的作品,讓市民大飽眼福。

  『學校等單位自覺參與端午節活動,不僅有利於挖掘端午節的文化內涵,而且有助於豐富節日生活,更詮釋了傳統節日的現代價值。』南京農業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季中揚說。

  端午源頭過端午、龍舟故裡賽龍舟。6月25日,『我們的節日·端午』屈子文化園游園活動暨龍舟表演賽在湖南汨羅舉行。

  25日上午,汨羅屈子祠前鼓聲、吶喊聲此起彼伏,來自湖南各地的32支民間龍舟隊在香草湖劈波斬浪,上演龍舟競渡好戲。

  記者從活動主辦單位獲悉,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活動限制入園人數,並對入園人員采取掃健康碼、測體溫等措施。活動主辦方還通過媒體視頻、圖文直播,將現場畫面傳輸到千家萬戶圍。

  從攜程、美團、錦江、同程、飛豬等平臺上端午假期消費者預訂數據來看,『無預約不旅游』漸漸成為人們旅游休閑新習慣。記者從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在今年端午節,滬上100多家國家A級景區實施門票預約機制。

  截至25日,上海申請注冊使用『滬游碼』的景區、公園、古鎮、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化宮、文化活動中心、旅游諮詢服務中心等各類文旅場所達220家,已開放可預約的場館139家。目前,『滬游碼』服務總人次已超過250萬,有效保障文旅場所有序開放和市民游客的安心出游。

  上海市民黃靜帶女兒在往年逢假期必『爆棚』的上海科技館參觀。『盡管館內部分可能造成游客集聚的體驗項目沒有開放,但30%限流加上分時預約,讓參觀體驗非常從容,女兒玩得不亦樂乎。』(參與記者:張漫子、蔡馨逸、陸華東、陳愛平、馮國棟、李思遠、譚暢)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網絡中國節·端午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