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端午節冷知識:別名超過20個,能否互祝快樂?
2020-06-25 15:18:36 來源:中新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新網北京6月25日電(記者 上官雲) 端午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豐富多樣的習俗至今仍在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不過,近來有關端午節文化內涵、習俗的一些討論成為熱門話題:它為何有那麼多的名稱?它在古代最初並非是吉祥的節日嗎?能不能互祝『快樂』?

  針對上述問題,記者在采訪專家時了解到,端午節的不少習俗都比較有娛樂性,也可以互祝快樂。而這個節日,也是一個充滿了人倫溫情的重要生活節點。

資料圖:此前,端午民俗展示活動在福建民俗博物館舉行,身穿漢服的少女演示了取午時水、沐蘭湯、點雄黃、掛香囊等端午傳統習俗,吸引了許多游客圍觀。圖為取午時水儀式。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它為何有多個『別名』?

  端午節的一大特點,就是名稱繁多。曾有人做過統計,它的名稱、叫法超過二十個,其中人們比較熟悉的有『端五』、『夏節』、『五月節』、『女兒節』等等。

  這些名字的由來和端午本身的習俗、文化內涵有關系。在古漢語中,『端』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是『初五』。《風土記》提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另外,古人紀年使用天乾地支,以此推算,一般農歷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被認為是『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

  如上所述,端午節是農歷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它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有意思的是,此時的一大習俗是吃粽子,古人曾有個小游戲,就是吃完粽子會比較一下各自解下粽葉的長度,粽葉長一些的那個人就算勝了,所以就有『解粽節』之稱。

  明代,沈榜《宛署雜記》中亦提到:『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最初並非吉祥節日?

  花樣繁多的別名,也在一方面印證了端午節悠久的歷史和重要性。不過,有一種觀點稱,農歷五月五日早先並不是良辰吉日,端午節也不是一個吉祥節日。

資料圖:為迎接端午節的到來,青海省平安驛舉辦海東市首屆河湟香包比賽,共有來自互助、循化、平安、樂都等6個地區的1500餘件樣式精美、造型獨特的手工香包作品亮相。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查閱資料可知,漢代有的地方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日是『惡日』,甚至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此時出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

  此外,還有『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東漢王充《論衡》中還正經八百解釋一番:『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此月)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

  這個說法,有可能跟夏天炎熱的天氣有關。民俗專家蕭放稱,夏至時節天氣濕熱,極易造成人們身體不適;蚊蟲叮咬也易於造成疾病流行。

  因此,早在漢代,這一時節被看作『黑色時間』,人們為了驅邪避害,確實會采取許多措施。

  過端午節不能說『祝你快樂』?

  避瘟保健也好,吃粽子也罷,這都是端午節的習俗。只不過,近兩年總有消息在網上流傳:因為端午節這天早先不是良辰吉日,所以不能互祝快樂,只能說『端午安康』。

資料圖:游客在學習制作五彩粽子。譚凱興 攝

  綜合史料和專家觀點來看,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民俗專家王娟稱,這種說法沒什麼依據,跟『惡日』也沒什麼關系,北方很多地方端午還是『小女兒節』。完全可以互祝快樂。

  還有不止一位學者提到,端午並不是一個祭祀性的節日。至於紀念屈原、伍子胥等歷史人物,是先有傳說故事還是先有節日,學界仍有爭論。而且,紀念古人的習俗,也只是整個端午節節俗和文化內涵一部分。

  查一查古籍,確實有不少詩文談到人們如何高高興興過端午。晏殊寫過這樣的句子:『一一雕盤分楚粽,重重團扇畫秦娥;宮闈百福逢嘉序,萬戶千門喜氣多。』充分說明節日的喜樂氣氛。

  一個有溫度的傳統節日

  實際上,端午節正處在仲夏時分,是一個充滿生命挑戰的時節,也是一個充滿人倫溫情的節日,是民間社會生活的重要節點。

資料圖:福建漢服天下協會志願者按照古時候端午習俗,為現場觀眾『沐蘭湯』。 劉可耕 攝

  炎熱的夏季,氣候濕熱,在古代更是難以忍受。為了自身健康和安全,古人們在端午節提倡點朱砂雄黃、門口掛艾蒿等習俗,最終目的是護衛生命。

  『人們講究飲雄黃酒「避五毒」,這種酒也比較講究,會用菖蒲、雄黃乃至朱砂等浸泡,飲用後祛除毒氣。從衛生角度講,這些習俗在今天也有一定意義。』王娟表示。(完)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網絡中國節·端午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